海外僑批匯款 給予黃家人體面生活
黃和冬留守泉州的妻子活到了96歲,兩個女兒也都高壽,一個活到101歲,一個活到99歲,小兒子也過了八十大壽。而在漫長的歲月里,黃和冬三個兒子持續(xù)不斷寄來的僑批匯款,讓黃家人得以過上十分體面的生活。
“逢年過節(jié)或是祖母生日,總能收到僑批僑匯,那幾天的伙食就特別好!”當年的黃達穎還是個十幾歲的少年,他至今依然記得,送僑批的是祖母相識一二十年的老友,每次送僑批的一來,他撒腿就跑去拿來父親的“猴子印章”,然后興奮地在僑批回單上蓋章,“那上面有時寫著‘500斤大米’,有時寫著‘500斤白糖’,其實就是500元人民幣!”
原來,僑批是民間渠道,那時候不直接說寄了多少錢,而是說寄了500斤大米、100顆藥丸之類的,沒人在意后面那兩個字是什么,而是專注地聽前面的數(shù)字。“平常是三五百元,祖母生日就是1000元,是三個在菲律賓的伯父一起匯過來的。當時一個月工資才二三十元!”黃達穎說,即便是國家困難時期,家里依然能收到華僑匯款以及僑匯券。
古厝連綿“富貴巷” 中西合璧競風流

片片紅瓦的中央,是一抹濃墨重彩的盎然綠意。

蘇阿婆和親戚守著這棟古厝和這些盆景榕

站在施宅樓頂遠望東西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