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奎章巷14號
清代古大厝牽出一個家族百年傳奇
100多年前,祖籍南安的黃和冬先生決心下南洋打拼,他到菲律賓做煙草生意,自此發(fā)了家。在二三十年的奮斗歷程中,他積累了相當?shù)呢敻缓鸵欢ǖ纳鐣粌H讓妻兒在南安老家蓋一棟大房子,帶走三個兒子培養(yǎng),而且在他過世后,能睡銅棺材有白衣制服的送葬隊。
黃和冬短暫的50多歲人生,是20世紀初一波又一波下南洋的泉州人的縮影,他的故事和那些曾經(jīng)寄回老家的僑批、僑匯,都印刻在奎章巷14號古厝的年輪里。
菲律賓謀生發(fā)家 他過世后睡銅棺材
一個春天的午后,在奎章巷14號古厝廳堂里,黃和冬的孫子黃達穎為我們講述了祖父的故事。
黃達穎說,祖父黃和冬生于19世紀70年代,20世紀初前往菲律賓謀生,祖母賴定娟則經(jīng)常在泉州和菲律賓之間往返。祖父做的是煙草生意,后來生意漸漸壯大以后,他把三個兒子都帶到菲律賓,留下小兒子和兩個女兒留守泉州,“閩南人有個老傳統(tǒng),就是‘唐山(指家鄉(xiāng))至少要留下一脈血緣’”。
從前車馬慢,那些年里,祖母去一趟菲律賓得花一個多月。菲律賓常年炎熱,當時最主要的交通工具是馬,家里以前曾有一張祖父的騎馬照,如今已無處尋覓。
祖父是51歲過世的,死因不確定。過世后,他睡在一副銅棺材里,身后站著一列穿白衣制服的送葬隊伍。這一場景被定格在黑白照片上,照片曾一度掛在奎章巷14號墻壁上,如今也不知去向。
清代古大厝 走出一個“學霸”家族
1930年,在黃和冬過世后,帶去菲律賓的大兒子,也就是黃達穎的大伯父回鄉(xiāng)買下奎章巷14號的古厝。“大伯父除了在菲律賓的生意做得很好,他還在泉州中山路開了家醫(yī)藥公司,就是老泉州人說的舊醫(yī)藥公司。”黃達穎說,祖母帶著兩個女兒、一個小兒子住進古厝,最初的古厝也不是如今這般模樣——
這是一棟清代閩南古大厝,面積大約有300平方米,大門右手邊是花圃和假山,正面是兩層小閣樓,花園里種有石榴樹,厝內(nèi)有自己的廁所、洗浴間。1976年,黃家在古厝內(nèi)添了兩層石頭房。
黃達穎說,其實奎章巷12號、14號、16號、18號,原本是清代一大戶人家的宅第,只是后期家族漸漸沒落,部分宅子才變賣易主。14號可能是原宅主的書房、小姐閣樓和后花園。
也許是書房風水庇蔭書生,上世紀40年代,黃家出了第一個大學生,黃和冬的小兒子考上了廈門大學。黃和冬的孫輩們,也表現(xiàn)出讀書的過人天賦,大外孫子曾是泉州高考狀元,北大本碩連讀,又拿著全額獎學金保送日本東京大學讀博,還有一個孫子是高考全市第五名,另有兩個考上廈大,幾個表兄弟姐妹都拿過泉州市級賢鑾獎學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