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首個古城街巷“微改造”項目即將完工
金魚重生:喚醒古城歷史記憶

改造后的20米支巷和古大厝凝聚了閩南建筑工藝精華。(莊麗祥 攝)
臺海網4月12日訊 據(jù)泉州晚報報道,再過幾天,鯉城區(qū)金魚巷口純銅板地雕就可完工,歷時半年的泉州首個古城背街小巷“微改造”項目將以嶄新的風貌呈現(xiàn)在市民面前。踩著石板路,行走在改造后的金魚巷,古城居民平凡的生活日常映入眼簾,清朝進士故居直觀展示著閩南紅磚古厝的流光溢彩,上個世紀的人民電影院舊址讓人想起難忘的流金歲月,271米的街巷,喚起了古城不同時期的歷史記憶。
“保留不同歷史階段的空間,形成記憶疊加,展示原居民原真生活狀態(tài)”成了金魚巷改造的核心要義,也是近年來泉州古城保護3.0“見人、見物、見生活”模式實踐的一個縮影。
見微知著 20米支巷藏有10余種閩南建筑工藝
“微改造”并非僅僅是細枝末節(jié)的微小改造,而是在對原有文化體系沖擊力度很低的前提下進行的改造,從而實現(xiàn)歷史文化脈絡的傳承。金魚巷“空間微改造”以傳承歷史的敬畏之心,按中國美院設計的改造方案,進行立面整治、綠化景觀、植入城市小品等大手筆的改造,讓老街巷面貌煥然一新。
在金魚巷49號和黃氏古厝之間有一條約20米長的支巷,兩邊房屋的墻體原先破敗不堪。對這條巷子實施立面改造時,施工方巧妙地植入十余種閩南傳統(tǒng)建筑工藝進行破損修復,包括亂毛石、走山仁、鳥踏、筒瓦、滴水、小木作、出磚入石、封珀磚等傳統(tǒng)技藝,小巷的路面則采用閩南傳統(tǒng)的老舊石板進行鋪裝,部分采用清水條石豎鋪,提高地面抗壓能力。一條窄窄的支巷,凝聚了閩南建筑工藝精華。
在微改造中,“修舊如舊”的關鍵在于回收使用舊材料。據(jù)介紹,金魚巷路面需要的石板規(guī)格很高,大多來自晉江、石獅、惠安等地古建筑的門庭,都是歷經多年踩踏而成的包漿老石板。為搜集地面鋪裝所需的老磚、石板及其他老構件,施工隊專門成立材料組,自去年11月起,哪里有即將拆遷的古大厝,材料組就趕去采購,平均每兩天就得采購一次材料。“鋪地的老石板加起來應該有1700多平方米,立面還用了海蠣殼水洗石外墻,增添了街巷的色彩層次。”施工方介紹。
老舊石板鋪設而成的道路取代原先的水泥路面,富有閩南特色的海蠣殼水洗石墻面,講述海絲故事的泥塑、金魚鏤空石板路……改造后的金魚巷隨處可見閩南傳統(tǒng)建筑元素,于細微之處見精深工藝,愈發(fā)顯現(xiàn)出泉州傳統(tǒng)街巷的古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