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海網(wǎng)2月7日訊 據(jù)海峽都市報報道,錢鐘書稱他是曠世奇才,季羨林認他為“心目中的大師”,而他也曾與這兩位大師先后并稱為“北錢南饒”和“南饒北季”。
已過期頤之年的國學大師饒宗頤沒有度過這個寒冬,于昨日凌晨逝世,享年101歲。
其實,這位高壽學者在歷史文化名城泉州擁有極高的知名度。饒公于上世紀70年代最早提出“海上絲綢之路”的概念,并且推動“泉州學”的創(chuàng)立和發(fā)展。百歲高齡受聘于泉州歷史文化中心,成為“泉州歷史文化中心最高學術顧問”。
昨天,先生離世的消息傳到泉州,泉州歷史文化中心將致以唁電。
“海絲”概念提出第一人
“海上絲綢之路”的概念,有史學界人士認為,饒宗頤是提出的第一人。
早在1974年6月,中國臺灣《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5本4分冊上,饒宗頤發(fā)表過《海上絲綢之路與昆侖舶》的文章,正式提出了“海上絲路”的名稱。當時這篇文章論述了“海上絲路”的起因、航線、海舶與外國賈人交易的情形,以及中國絲綢為外人所垂涎的程度。日本學者三杉隆敏1979年出版《海上的絲綢之路》一書也提到這個概念。邁出這一步,學人認為饒宗頤早了5年。
泉州對海上絲綢之路的認知與推動始于1991年,當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海上絲綢之路考察隊來泉州考察。后來泉州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海上絲綢之路重要起點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