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泉州大橋下,張國平和他的隊友們多次救起溺水者。
攜工具“兩人合作”型
平均每年救十人 堂兄弟組搜救隊
張國平是漁民,打小就在泉州大橋一帶水域生活,30多歲時和堂哥張信妹一起參與救人和撈尸。和其他“水鬼”一樣,一開始大家只是碰到了幫個忙。“后來發(fā)現(xiàn),在晉江河道,我一人平均每年救上來的人就有10個左右,還不包括撈的尸體。”72歲的張信妹膚黑,精瘦,也是個典型的漁民。鑒于此,他們自發(fā)組織了一支搶救打撈隊,最初是七人,兩個年輕人退出后,剩五人。十幾年了,這五人一直堅持著。現(xiàn)在他們中49歲的張國平是最年輕的,其余四人分別是56歲、57歲、71歲和72歲。
隊伍剛成立的頭幾年,他們的作業(yè)方式也是潛水搜尋。“潛水尋尸分為兩種,一種是自帶氧氣瓶,另一種是在岸邊打氣,接一條管在潛水員的身上提供空氣。后面這種岸上一定要有人配合,而且這個人很重要,關(guān)系著潛水員的生命安全。”張國平介紹說。
“水鬼”的性命 握在同伴手上
“自帶氧氣瓶的,大約可以提供一小時的氧氣。潛水員潛下去后,要看身體素質(zhì),一般潛不了多深,10米以內(nèi),否則人體受不了。”張國平說,當年他們更多的是采用“兩人合作”岸邊打氣型。
“岸邊打氣打的其實是普通空氣,不是純氧氣。用的是像給輪胎打氣的機器,打出的氣通過一條塑料管接到潛水員嘴巴里,靠嘴呼吸。”張國平介紹,這種方式一定要有人在岸上配合。過去幾年,潛水的工作大多由最年輕的張國平擔任,張信妹負責在岸上觀察。“岸上這個人很重要。我要看住那條管,因為潛水員下去后,身體會移動,要保證塑料管不能扭曲或者打結(jié),觀察水面是否持續(xù)冒泡,冒泡說明管是通暢的,潛水員可以呼吸。另外還有一條繩子綁在潛水員身上,拉在岸上接應(yīng)的人手里。我們有個暗號,如果潛水員動幾下這條繩就表示他要上來了,我就要把他拉上來。”張信妹說,岸上的人是潛水員的生命觀察員,前不久,泉港發(fā)生的“水鬼”溺亡事件中,潛水者也是采用這種打氣型,兩兄弟猜想,當時應(yīng)該是接氣的管道不暢,岸上的人沒有及時發(fā)現(xiàn)才導致悲劇發(fā)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