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泉州南音《楓橋夜泊》獲“海峽兩岸歡樂匯曲藝展演”一等獎。資料照片
臺海網(wǎng)8月23日訊 據(jù)央視網(wǎng)報道,琵琶橫抱,似敦煌壁畫上的飛天樂伎,輪指回旋間氣韻流淌;三弦彈撥相和,婉轉(zhuǎn)和諧;二弦音色柔美,漸起沉吟;簫聲幽幽,有古遠空靈之意。執(zhí)板者一聲拍叩,應(yīng)聲而歌。那穿越時空的陣陣清曲,相隔遙遠又溫潤如玉……
盛夏的夜幕下,福建泉州市新門街上的南音藝苑在燈光里顯得古樸典雅。藝苑劇場內(nèi),正在舉行每周一場的南音公益演出。今天這里演出的是南音傳統(tǒng)名曲《朱弁·冷山上》。“故國河山含羞半壁,奉圣命持節(jié)云中……”臺下,座無虛席,鴉雀無聲,觀眾們沉浸在清冽激越的詞曲之中,感悟著南宋忠貞志士朱弁的內(nèi)心世界。
琵琶弦索吟不盡,一聲拍板幾聲簫。千百年前的追問,蕩起今人心里的陣陣漣漪。而連接古今,貫穿時空的,就是這千年古曲——南音。
音樂活化石,穿越千百年
南音也稱“泉州南音”,是用泉腔演唱,廣泛流行于閩南泉州等地的樂種。它是中國現(xiàn)存最古老的樂種之一,有“中國音樂史上的活化石”之稱。
福建省泉州市南音傳承中心團長、省級非遺傳承人李白燕告訴記者:“晉、唐、兩宋等朝代的中原移民把音樂文化帶入以泉州為中心的閩南地區(qū),并與當(dāng)?shù)孛耖g小調(diào)、地方語言相融合,形成了這一具有中原古樂遺韻的文化表現(xiàn)形式。南音的唱法因此也保留了唐以前傳統(tǒng)古老的民族唱法。”2006年,南音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2009年,南音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作名錄。
到底是什么使得南音這一帶著唐風(fēng)宋韻的千年古樂,能夠穿越漫長歲月的風(fēng)沙,頑強而又完整地保留到今天,并且還擁有著旺盛的生命力呢?
樂因城興,城由樂榮
“南音能傳承千年,與泉州這座城市密不可分。”李白燕這樣說。
泉州是我國歷史文化名城,素有“海濱鄒魯”之稱。晉、唐時期,這里成為中原人口躲避戰(zhàn)亂的遷徙目的地。中原移民帶來了中原文化。李白燕認為,當(dāng)時許多中原的士族、皇族先后舉族南遷定居泉州,他們把來自中原的音樂也帶入泉州,并逐漸流入民間。
南音在泉州落地生根后,能夠一直流傳下來、綿延不絕,也得益于這個地方千百年來的繁榮與穩(wěn)定。泉州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宋元時期,這里是東方第一大港,中外客商南來北往,出現(xiàn)了“井市十洲人”的盛況。
經(jīng)濟的繁榮、文化的昌盛、社會的和諧,為南音的生存與發(fā)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適宜的氣候,使得它就像當(dāng)?shù)啬菞l緩緩流淌著的洛陽江,千百年來波瀾不興,滋潤著泉州人的精神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