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巨型木偶頭:老民俗也能透出時尚味
臺海網(wǎng)7月4日訊 據(jù)南安商報報道,閩南自古有“有廟就有陣頭,有陣頭就有舞獅弄龍”的說法。“陣頭”文化表演中,由大神將形成的方陣尤為引人注目,而其中的電音三太子更是讓人忍俊不禁:頭戴皇冠,身著五彩服,腳踩虎頭靴,一雙手套上白色卡通木偶隨著音樂搖擺,一躍成為活動場上的明星人物。泉州將大神將定義為大搖擺人,被泉州市列入瀕危藝種,并納入搶救保護傳統(tǒng)工藝美術(shù)三年行動方案。大神將備受青睞,這當然少不了幕后英雄。記者前往南安梅山鎮(zhèn),尋訪當?shù)刂木扌湍九碱^制作人陳志忠。堅守雕刻事業(yè)30年的陳志忠見證了大神將尤其是電音三太子在閩南地區(qū)的引進、興盛及傳承。時至今日,巨型木偶頭已經(jīng)成為他人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p>
今年47歲的陳志忠,從事雕刻有30多年的時間。記者聯(lián)系他時,他正在南安市區(qū)參加工藝美術(shù)講座。“參加學習班,可以用最新的理論武裝自己、充實自我。”他提起茶壺,緩緩將茶水倒入杯中,茶香盈室。
1985年,正當少年的陳志忠可沒如今這么悠閑。作為陳家第三代木雕傳人,15歲的陳志忠從學校輟學后回到家中,拜父親為師,開始學習木雕。他是父親手下年齡最小的學徒,卻是上手最快的一個。“當時的學徒制度都是3年4個月,就是說這3年多時間內(nèi),你都要跟著師傅學習基本功,之后才能出師。”陳志忠對以前的學徒制度甚為懷念,因為如今想讓一個學徒全免費學習這么長時間是不可能的。
據(jù)陳志忠回憶,剛開始當學徒的那年,他就跟隨父親前往南安金淘為客戶雕刻神龕、神轎。寒冬臘月里,當別人正在午休時,他在學習畫圖,晚上也經(jīng)常鋸花板到深夜。父親有心將從業(yè)多年的心得傳授給他,他則像海綿一樣吸收半立體雕、平底雕、鏤空雕等傳統(tǒng)木雕技法。功夫不負有心人,第二年,作為學徒的陳志忠便能獨自一個人完成部分木雕工作。而為了成為一名出色的雕藝師,陳志忠從1988年開始先后到惠安、泉州市區(qū)、晉江等地拜師學藝,博采眾長。
1990年前,陳家基本都是從事傳統(tǒng)木雕,還沒有接觸到神像雕刻。而真正讓陳志忠的雕刻事業(yè)發(fā)生轉(zhuǎn)折的正是1990年。他依然清楚地記得,那年他來到南安鑫華工藝廠,第一次接觸神像錦花雕刻時的場景。
“我之前沒有接觸過神像雕刻,錦花更沒有刻過。剛開始做還會有些擔心,跟一個師傅學了一周后,便掌握了基本的技巧。”陳志忠現(xiàn)在想起這件事還是有些得意,他認為,這不僅是天賦使然,也是努力的結(jié)果。一年后,他成為這家雕刻廠的錦花雕刻負責人。
鑫華工藝廠的一個合伙人來自臺灣,時常能接到一些神龕、佛像頭部雕刻的訂單,陳志忠成為其中的主力。由于技藝涉及面廣,他雕刻的成品備受好評。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1998年,陳志忠接到了臺灣神將頭像“巨型木偶頭”的雕刻訂單,數(shù)量不多,只有五六個,可他卻非??粗剡@批訂單。“正是這批訂單改變了我以后的生活。”陳志忠回憶道,當時他開始潛心研制巨型木偶頭,制成之后,他的作品形象逼真、神韻獨特,得到了臺灣地區(qū)工藝界專家的認可。此后,來自臺灣的訂單源源不絕。陳志忠也漸漸將重心從傳統(tǒng)古建筑雕刻轉(zhuǎn)向神將雕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