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達(dá)53500斤的“米龜”亮相福建泉州天后宮,吸引許多市民和游客前來觀賞。 中新社記者 張斌 攝
中新社泉州2月11日電 (記者 孫虹)元宵佳節(jié),福建泉州天后宮廣場內(nèi)燈籠高掛、彩帶飛揚(yáng)。一年一度的泉州·澎湖“乞龜”民俗活動揭彩點睛儀式11日在此舉行,泉州與臺灣澎湖民眾早早地趕來“乞龜”,為兩岸祈福。
“今年是泉州和澎湖民眾共同‘乞龜’祈福的第11年,也是我連續(xù)第11年來參與這場盛大而有意義的活動。”臺灣澎湖縣旅行商業(yè)同業(yè)公會理事長陳仁和告訴中新社記者,十多年來,“乞龜”民俗活動系緊了澎湖和泉州兩岸民眾的感情。
臺灣澎湖先民有75%來自泉州,“乞龜”是澎湖乃至臺灣最具特色的元宵民俗活動之一。“乞龜”的習(xí)俗200多年前從泉州傳到澎湖,并發(fā)揚(yáng)光大。2007年起,泉州天后宮與澎湖天后宮攜手合制“大米龜”,為兩岸民眾祈福。如今,“乞龜”成了泉臺兩地攜手舉辦的一項傳統(tǒng)鬧元宵活動。
“摸龜頭起大樓,摸龜嘴大富貴,摸龜身大翻身,摸龜腳吃不干,摸龜尾吃到有頭有尾。”在為象征福壽安康的“米龜”點睛揭彩后,重達(dá)5.35萬斤“大米龜”立即被現(xiàn)場民眾圍得水泄不通,大家從頭到尾摸遍“米龜”全身。
陳仁和說,“乞龜”在澎湖已傳承數(shù)百年,是一種文化底蘊(yùn)深厚的活動,不僅是人與神的約定,也是人與人的交流。他期待,“泉州、澎湖的‘乞龜’活動延綿不息,也希望兩岸同胞間的情感與交流長長久久。”
“近年來,乘著兩岸直航交流的東風(fēng),泉臺兩地經(jīng)濟(jì)和文化交流日益頻繁、碩果累累。”泉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副局長陳惠平表示,“泉州與臺灣同根同源本相連。‘乞龜’生動地展示了兩地共有的民俗風(fēng)情,增進(jìn)了彼此的情感交流,深受兩岸民眾的喜愛,為兩岸合作發(fā)展搭建起一座吉祥的‘文化金橋’。以此為契機(jī),通過文化交流和精誠合作,相信泉臺民眾親如一家的關(guān)系必將更加牢固、更加緊密。”(完)
來源:http://www.chinanews.com/sh/2017/02-11/8147131.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