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氏大夫第前的大石埕,東西內側豎有兩根木質旗桿,高達16米。
商行傳奇 盡付海濤
清道光年間,洛陽張氏大夫第的商貿活動十分活躍,流傳下來的故事也不少。據(jù)張氏族人介紹,昌盛時,大夫第掌管著2家大藥行、1家典當行、1家百貨商行、1家杉行,擁有3艘載重數(shù)十噸的大商船,常年運載藥材、瓷器等物到臺灣,再從臺灣運回大米、白糖等物。張詩祖表示,聽祖輩講那時的大夫第是由宗儀主管著家族的商貿事務,他為人聰明能干,十幾歲便跟著商船去過臺灣,見多識廣,家族事業(yè)在他的帶領下,也是蒸蒸日上。
“從大夫第到古橋頭都是沙灘,不遠就是萬安渡碼頭,來往船只在此???,大夫第的商船也停泊于此。大夫第也做杉木生意,大批杉木都是從閩北河流搭成杉排運至福州閩江,再從海上運到大厝外的海灘堆放……每年農歷九月十三叫‘關刀水’,是全年海潮漲最高的一天,海水會漲到大厝埕內石砛階上,很多小孩子會在大夫第內戲水玩耍,特別開心。大夫第外,海螺號角聲聲,商船進出時的吆喝聲也飄蕩于空……”追想當年情景,張詩祖感慨萬千。
不過,宗儀的經商傳奇卻終究被意外打斷,“有一年,商船在臺灣海峽遭遇大風浪,兩艘商船都被大浪吞沒,船上沒有一人生還。宗儀公遭此打擊,既苦又悔,急火攻心,盡然發(fā)了瘋。”張詩祖稱,宗儀瘋了后,沒過幾年就去世了,此墓就在土厝仔村山上。
到了上個世紀中葉,“太和春”行也沒了,只留下一間小店面,張氏一族中的“開善伯”在這里幫人代寫書信及管理大夫第族譜,“凡有生死入冊的族人,都在那個店鋪里記載”。
李白詩曰:“海水直下萬里深,誰人不言此離苦。”今觀張氏大夫第,也無法割舍它與大海、與洛陽橋的那份聯(lián)系,這里的一磚一瓦,依然回蕩著潮水來去的聲音。

張氏大夫第祀廳上高掛著“明府”、“文魁”、“優(yōu)元”、“拔元”等與科舉功名有關的牌匾
古建筑記憶 數(shù)百年風雨
如今,沿洛陽橋北的古街行走,在泉郡洛陽昭惠廟的附近,即可遇見張氏家廟、裕記大厝和洛陽張氏大夫第。這三幢古建筑相隔不遠,呈“品字狀”分布,承載著洛陽翀霄張氏數(shù)百年的風雨記憶。
張氏家廟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間,由洛陽翀霄三世祖呈九公興建。家廟原由前石埕(舊時有木質旗桿兩對)、前廳、大廳、棋盤厝、后石埕組建而成。1932年拓寬洛陽古街,石埕和厝身前廳堂被拆除,旗桿被毀,旗桿夾石被砌入墻中。家廟為木石結構建造,由于年久失修,前后廳堂部分房屋相繼坍塌,后世數(shù)歷重修,方得重煥光彩。
據(jù)張詩祖所述,裕記大厝為洛陽翀霄張氏的祖厝,建造年代要比家廟還早。裕記大厝如今看上去古風颯然,立于埕院之中,依然可以感受到當初張氏先人篳路藍縷的那份艱辛。泉郡洛陽昭惠廟的《重修昭惠廟記》碑刻上,留有諸多張氏先人捐資助修昭惠廟的記載,由此也可見,古時張氏對于洛陽一帶的人文墾拓,貢獻不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