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搶跑”,或許就是對中產階層家長和孩子的最佳描述。視覺中國圖
最近一段時間,對于教育培訓機構學而思的口誅筆伐在朋友圈瘋狂刷屏。中產階層對于子女教育的集體焦慮再次引發(fā)人們的關注。
中產階層為什么焦慮?
我曾經在一篇文章中說過,中產階層的孩子可能是中國學業(yè)壓力最大的一群孩子。這絕非夸大其詞,對于上層精英而言,雖然他們也重視孩子的教育問題,但不用擔心孩子無法繼承自身的地位,所以不用像中產階層那樣瘋狂地介入孩子的學習過程;對于底層群體而言,他們往往有心無力,沒有那么多的時間和財力用于孩子的人力資本投資。孩子的教育開支在中產階層的消費結構中有著特別重要的地位——上層精英的教育投入即便數(shù)額巨大,但與其總資產相比微不足道;底層群體的大部分收入被用于勞動力的再生產,能用于教育投資的剩余相對有限;只有中產階層,他們對教育問題尤其敏感,他們會競相購買學區(qū)房,這既是一種消費行為,也是一種投資行為,既帶來巨大的經濟壓力,也可能帶來巨大的潛在收益;他們對學而思、新東方之類的教育培訓機構趨之若鶩,孩子們奔波于奧數(shù)、英語等課外輔導班,還要學習鋼琴、舞蹈、游泳、繪畫、航模、編程等才藝。
中產階層對孩子教育的集體焦慮,一是因為大城市中產階層的規(guī)模在迅速擴大,而最優(yōu)質的教育資源又是稀缺的,所有人都竭盡全力對孩子進行人力資本投資,從而導致競爭不斷白熱化,學業(yè)競爭從過去的高中提前到幼兒園,我們可以稱之為“幼兒園大戰(zhàn)”。
二是因為優(yōu)質教育資源的集中化趨勢。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各地的基礎教育資源雖然也存在一定的區(qū)域不平衡,但遠遠沒有當下這么嚴重,比如很多縣級中學在省內都是名校;進入本世紀以來,全國各地都出現(xiàn)了一批所謂的超級中學,它們往往集中在省會城市,這些學校將全省的優(yōu)質生源幾乎一網打盡,導致了教育資源的進一步失衡;這種失衡又會加劇家長的焦慮,使學業(yè)競爭像軍備競賽一樣升級。此外,當前優(yōu)質教育資源不再集中于學校,相當一部分資源由教育培訓機構所掌握。學校的教育資源相對開放,而教育培訓機構的教育資源有一定的準入門檻,中產階層才有能力獲取這種資源。這就意味著中產階層有意愿也有能力參與孩童的學業(yè)大戰(zhàn)。
三是因為財富分配的扁平結構向金字塔結構轉變,社會分層越來越精致。在1998年的住房改革之前,決定中國人社會分層的主要因素是工資性收入,雖然存在收入差距,但社會財富的分配總體上是扁平化的;住房商品化和資產金融化,使得財產性收入逐漸成為社會分層的主導因素。對于中產階層而言,進一步上升非常困難,但下降非常容易,這使得他們充滿了不安全感。中產階層迫切希望為孩子創(chuàng)造向上流動的通道或防止跌落的安全網。對于既無資本又有特權的中產階層而言,教育是他們最值得信賴和依靠的社會地位投資方式。事實上,年輕一代中產階層大多是高等教育的受益者,自身的經驗也告訴他們:教育才是王道。
童年的消失:全民搶跑運動
說到孩子的教育問題,似乎存在一個悖論:一方面,我們都非常艷羨這一代的孩子們,“你們趕上了好時候”,也就是說,孩子的受教育機會和條件越來越好;另一方面,孩子們的學業(yè)競爭也越來越慘烈,我們會非常同情地說:“現(xiàn)在的孩子沒有童年”。
七零后、八零后大多有過上樹捕蟬、下河捉蟹的經歷,滾鐵環(huán)、跳房子、捅馬蜂窩是那一代人的集體記憶;這一代人基本到了初三、高三才進入白熱化的學業(yè)競爭,而平常的他們還保有一定的閑暇和自由。而現(xiàn)在,當七零后、八零后為人父母,“贏在起跑線”成為他們的口頭禪。學業(yè)競爭不斷被提前,不僅高考、中考、“小升初”讓家長念茲在茲,甚至連入園、入托都需要家長使出全身解數(shù),動用各種社會關系。
中產階層最關心的是孩子和房子。于是,兼顧孩子與房子的學區(qū)房成為最受追捧的投資品。“擇校熱”席卷全國,家長們需要提前數(shù)年開始籌劃購置學區(qū)房,以便把孩子送進戶口對應的幼兒園和小學。
中產階層父母對孩子學業(yè)的介入也登峰造極。以往,學校是教育產品的主要提供者,父母最多提供一些課外輔導;而現(xiàn)在,父母對學校教育的參與越來越多,他們還常常與孩子一同參加課外輔導班的學習,一些示范幼兒園和私立學校甚至要求母親是全職太太,這樣才能為孩子提供更多的輔導。家長們還會通過QQ和微信群自發(fā)組織起來,相互交流,相互攀比,“別人家的孩子”和“別人家的父母”給彼此帶來了巨大的群體壓力。
“搶跑”,或許就是對中產階層家長和孩子的最佳描述。
家長把孩子們送到教育培訓機構或老師們的課外輔導班,提前學習高年級的課程內容,其實質就是“搶跑”。在我看來,中國教育最大的問題不是應試教育,而是家長用短跑的心態(tài)來指導孩子的馬拉松。當每個人都悄悄搶跑的時候,其結果就是起跑線的不斷前移。無休止的“搶跑”讓孩子們喪失了學習的樂趣,家長們常常這樣給孩子打氣:“再加把油,等考上大學,爸爸媽媽就不再管你的學習了!”這就是悖謬所在:拼命學習是為了將來不學習。
當前中國教育的一個突出問題在于,它在本質上排斥青少年的參與,是一種缺乏自由選擇權利的教育。所謂的素質教育,與“填鴨式”的應試教育其實差別不大,只不過應試教育填充的是“書本知識”,素質教育填充的是各種“才藝”。這種素質教育“費錢”的一面,使得窮人的孩子和農村的學生被排斥在外;它“功利”的一面,使得參與其中的孩子并沒有真正享受到學習的樂趣。
更為荒唐的是,大家都說孩子沒有童年,都痛恨奧數(shù)和培訓班(對學而思的攻擊就集中體現(xiàn)了這種情緒),但沒有人愿意退出,因為退出就意味著掉隊。示范幼兒園、重點小學、重點初中、重點高中、重點大學,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不容掉鏈子。競爭壓力造就了“虎爸虎媽”,而“虎爸虎媽”又進一步惡化了競爭氛圍,這是一個自我循環(huán)的體系。
這是一個典型的集體行動困境。“幼兒園大戰(zhàn)”、學業(yè)負擔過重以至于孩子沒有童年,這些問題家長都看在眼里。大家都知道孩子們一窩蜂學奧數(shù)不正常,但誰都不愿意主動退出,萬一我退出了,別人沒有退出,我的孩子不就輸了嗎?中產階層對孩子教育的焦慮源于自身地位的不安全感,這是一個世界性現(xiàn)象,全世界的中產階層都缺乏安全感,他們害怕自己有一天會掉隊;東亞社會又尤其注重孩子的教育,日本、韓國、中國大陸、臺灣地區(qū)都是如此,大家都喜歡比較孩子的成績,激烈的競爭放大了人們的焦慮;此外,中國社會的評價標準非常單一,孩子比成績,成年人比財產或權力,標準越單一,失敗者越多;標準越多元,失敗者越少。為什么會焦慮,就是因為有不確定性,如果注定不能翻身,你肯定不會焦慮;如果地位鞏固,你也不會焦慮。只有那種上不上、下不下,可上可下的狀態(tài),才會讓你焦慮。中產階層就處于這么一種狀態(tài)。
你敢退出嗎?
出于對全民搶跑運動的不滿,一些家長選擇了退出:一種途徑是出國留學。一部分家庭由于經濟實力雄厚,對國內的教育方式存在不滿,選擇把孩子送到國外留學,而且留學越來越趨于低齡化,過去是大學畢業(yè)后出國留學,現(xiàn)在很多中學生乃至小學生出國留學,念寄宿制學?;蛘呒议L過去陪讀。留學的低齡化實際上也與“幼兒園大戰(zhàn)”有關,一部分家庭條件優(yōu)越的家長無心戀戰(zhàn),覺得這種競爭對孩子的長遠發(fā)展可能是不利的,因而選擇用腳投票,去海外求學。另一種途徑是在家上學(homeschool),一些不認同學校教育理念的中產階層父母放棄工作,專職在家教育子女。
不過,出國留學也好,在家上學也好,都是少數(shù)人的選擇。絕大多數(shù)的中產階層家長都在“搶跑游戲”中痛并快樂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