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海網(wǎng)9月6日訊 胡秀蘭今年78歲了,常年風(fēng)濕,走起路來膝蓋都會疼。每年,她都要從泉州市區(qū)到十幾公里外的南安豐州山里娘家,看望母親。
母親上個月剛過98歲生日,因為遠嫁,胡秀蘭總遺憾自己沒能常常陪在她身邊。山高路遠,每年只能回去兩三趟。但出嫁50多年了,母親的每個生日她都沒缺席過。雖然自己身體也不好,但胡秀蘭說,只要還走得動,就想去看看母親。
為看望母親 曾在深山迷了路
大姐去世后,胡秀蘭成了母親唯一的女兒,她覺得,自己能做的,就是多陪在母親身邊。“老人有個頭疼腦熱,媳婦能一日三餐照顧,女兒卻還是在路上。”胡秀蘭只能用腳步一點點縮短和母親的距離。
胡秀蘭20多歲嫁到泉州市區(qū),每次回娘家,都要走過彎彎繞繞的山路,而且要先搭摩的到南安豐州,再轉(zhuǎn)乘班車,班車一天兩趟,有時得等大半天。去路艱辛,有幾次她還迷了路。
去年11月,她想省點車費,走年輕時走過的山路??蛇@么多年過去,進山的路已經(jīng)不通,她在深山迷了路。所幸村民幫忙報警將她送回了娘家。這一年的正月,她還在深山被困了一夜,腿和膝蓋都摔出了血,一直到天亮才顫顫巍巍下了山。
農(nóng)歷七月廿四是母親的生日,當(dāng)天,胡秀蘭買了雞蛋、面線和一只雞,這是她給母親過生日的傳統(tǒng),代表“健康長壽”。母親和弟弟住一起,吃穿都不缺,但胡秀蘭說,這是做女兒的一點心意。
母親在山里少有可以聊天的人,她也想經(jīng)常見女兒,可女兒住得遠,來一趟很不方便。每次母女倆一見面,就有說不完的話,從午飯吃了啥到誰家娶媳婦了,怎么都說不夠。
每到離別,母親總會說:“下次再來??!”她會把女兒送了又送,從家門口到院子外,直到女兒的身影消失在視線里,她還是扶在院子外的圍欄上不肯回去。
只要還能走 就要多陪陪母親
雖然離得遠,但對于母親的情況,胡秀蘭十分清楚。每次見到母親,胡秀蘭就像個嘮叨的大人,一遍遍問母親吃穿用度好不好、缺不缺:“衣服要穿暖,想吃什么盡管說,多出來走走……”母親則變成孩子一樣,一邊聽著,一邊不住地點頭。
“我們村里有個老人,有一天跟兒子說想一起去田里挖番薯,做番薯飯,兒子說天太晚明天再去,結(jié)果第二天老人就過世了。”胡秀蘭一直記得這件事,更覺得要及時行孝。她和弟弟常告訴母親,想吃什么、做什么盡管說,每一天都要過得稱心如意。
今年年初,胡秀蘭在母親家住了幾天,離別時,母親不像往常那樣把她送到屋外。母親什么都沒說,胡秀蘭回家后為此掛心了好一陣,總擔(dān)心母親是不是哪里不舒服。6月,她又買上兩斤排骨,回去了一趟。
給母親洗了衣服,兩人聊天時一問,母親才告訴她,年紀(jì)大了,腸胃總不舒服,米飯都不愛吃了,人也沒精神。于是上周,她特意花300元買了五谷粉,又給母親送去,還細細叮囑母親用蜂蜜泡著吃。
現(xiàn)在,胡秀蘭腿腳不方便了,每次坐車回娘家,腿都會疼得難受。她一邊捶腿一邊想著,自己還能來見母親幾次?但只要她還可以走,她愿意多到母親身邊陪伴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