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福建日報9月16日報道 《詩經(jīng)·良耜》有言:“或來瞻女,載筐及筥。”筐和筥并稱“簍筥”,前者方形,后者圓形,是篾編的生產(chǎn)生活用具。在三明市大田、永安、沙縣等地,民間用簍筥裝食物,在迎親和祝壽時使用。
9月11日是大田縣建設(shè)鎮(zhèn)傳統(tǒng)圩日,一大早,建忠村52歲的篾匠劉良貢挑著新編的簍筥,在集貿(mào)市場的地攤上擺出。“有銅花的一擔(dān)賣2400元,普通的賣1900元。”劉良貢指著兩種不同裝飾的簍筥,向詢問價格的顧客解答。

當(dāng)?shù)卮迕竦絼⒘钾暎ㄓ遥┘抑匈徺I簍筥。
五代傳承家族手藝
“簍屜一擔(dān)為兩只,每只分上下兩層,總共有4個籃子。”劉良貢把簍筥叫“簍屜”,他說簍筥的底層用來裝粳米、臘鴨或者豬肉,上層裝冰糖、果脯及煮熟的雞蛋等。簍筥滿裝米粿或者年糕等物品,可承重50余公斤。
劉良貢用竹篾編制簍筥的手藝,是曾祖父傳下來的,到了劉良貢兒子這一代,已是第五代。
劉良貢現(xiàn)在制作的簍筥和祖?zhèn)鞯墓に嚥灰粯?,他把簍筥用竹篾編成,通體粉刷由熟石灰摻桐油攪拌成的灰泥,然后在外層刷了一遍油漆。厚竹片做成提手,籃壁和籃蓋中央裝訂銅箔吉祥圖案。簍筥烏黑,上下層和籃蓋銜接處描紅,金屬的裝飾物金光閃閃,古樸大方。簍筥嚴(yán)絲合縫,整只浸泡在水里無須擔(dān)心滲入。
如今,在建設(shè)鎮(zhèn)以及毗鄰的永安市槐南鎮(zhèn)附近,能夠編織完整簍筥的老手藝人,只有劉良貢和他的堂哥。
手工編制細(xì)心精致
編織簍筥的工具不多,一把鋸子,一把刀背彎曲成波浪形狀的篾刀,兩把插在板凳上刀刃相向、組成倒八字“將門”的小刀,一把裝了木質(zhì)長柄的鏟子刀。在編織竹筐、竹簍、竹篩、竹匾等成品之前,劉良貢把竹竿按所需的長度鋸好,接著用篾刀破竹筒,劈成篾條“過將門”和“打光滑”去邊。
“竹筒破成十多瓣后,在厚度只有1厘米的竹片里劈出4層的篾片,繼續(xù)劈成篾條如同面條一樣細(xì)。”劉良貢介紹。
搭骨架先用8條粗篾條,以中間交疊的地方作為圓點,織入細(xì)篾條。當(dāng)?shù)撞凯h(huán)形的篾席直徑達到18厘米時,再添加8條粗篾條繼續(xù)編織,編至直徑32厘米時,粗篾條用明火烤出水分,使其柔軟,再折成90度角向上立起,編成籃壁。
劉良貢13歲開始跟隨父親和祖父學(xué)習(xí)篾編手藝。當(dāng)時,他在讀小學(xué),每天中午和下午放學(xué)回家,都要幫忙進行篾條“打光滑”處理。這是一道容易使編織者手指受傷的工序,右手拿起一根篾條放到鏟子刀刃上,左手拇指和食指夾住帆布壓住篾條,然后通過右手猛力抽拉,使篾條在刀刃上刮去毛邊。
“帆布下卷起了一團團竹絮,像花朵一樣落到地上。”劉良貢介紹,手工活需要非常精細(xì),如果動作配合不到位,篾條僵硬的毛刺會像鋼針一樣刺進指頭。
老手藝煥發(fā)新生
“父輩在農(nóng)閑時幫人制作簍筥,或者修補其他篾編的物品,需要走街串巷招攬生意。”劉良貢介紹,自己沒有外出打過工,每年春節(jié)還沒有過完,就有人來訂制簍屜。
簍筥的成本每擔(dān)需要三四百元不等,他一個工作日的收入,能夠保持在200元左右,無須日曬雨淋和耗費太多的體力,經(jīng)濟效益可觀。2022年,劉良貢售出簍筥36擔(dān)。今年來,已經(jīng)售出21擔(dān)。
“編篾席原來是把篾條鋪在木板上的,現(xiàn)在換成了瓷磚,表面光滑便于操作,編織速度更快。”劉良貢不斷改進編織工具,如今編好一片籃底需要70分鐘,縮短了20分鐘。
“年底是簍屜銷售旺季,本地人習(xí)慣選擇在這個時段婚嫁。”劉良貢的母親羅美芳之前也做簍筥。老人說,當(dāng)?shù)厝说娘L(fēng)俗習(xí)慣,婚嫁和祝壽都用簍筥裝賀禮,如果自己家里沒有簍屜得找別人借,會很不方便,這種市場需求不會輕易終止。
劉良貢的兒子跟他學(xué)過編制簍筥?,F(xiàn)在,女兒劉美玲在短視頻平臺上幫父親推銷手作簍筥。“傳統(tǒng)手工賺不到錢,年輕人不愿意學(xué),但這些才是中國人歷史沉淀最寶貴的東西。”劉美玲建議父親嘗試做高檔禮品盒、首飾盒、掛件等篾編工藝品,讓老手藝成為新產(chǎn)業(yè)。(來源:福建日報 通訊員 林生鐘 文/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