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文化是
中國最古老的傳統(tǒng)文化之一
它寄托著人們對生活的熱愛
以及對美好未來的憧憬
今天小編就帶大家
走進夏茂鎮(zhèn)文昌宮
一同感受一下
這座始建于明代的古老建筑
所蘊含的深厚“福”文化

文昌宮
文昌宮,位于沙縣區(qū)夏茂鎮(zhèn)東側(cè)山尾侖山麓,茂溪之濱,是一座宮殿式的古老建筑。清乾隆年間重建,清嘉慶年間重修,清光緒年間再修?,F(xiàn)存于文昌宮內(nèi)“福”字,為乾隆皇帝賜御書。


據(jù)史書記載,夏茂人羅英笏(1709-1778年),字榗掄,號茂溪。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中武舉人。乾隆四年(1739年)殿試賜武探花,點授御前侍衛(wèi)。乾隆九年(1744年)授云南維西營參將。乾隆十三年(1748年)金川動亂,調(diào)任羅英笏前去平亂,金川平定之后,皇帝賜御書“福”字,并提升為貴州定廣協(xié)副將。因皇帝賜“福”,“崇文尚德”之風在夏茂盛行,文昌宮被視為當?shù)?ldquo;福”址。


尊師重教之“福”址
時光回溯,明清時期,文昌宮內(nèi)書聲瑯瑯。文人墨客的詩賦積淀了文昌宮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讓它成為了夏茂古鎮(zhèn)文化和智慧的象征。清朝時期,只有相當于秀才以上者才有資格參加文昌宮的一切活動。民國時期,也要小學程度以上的人方可入席。昔時,學文者,在此吟詩作賦;習武者,在此砌磋武藝。每年春秋兩季,本地生員要在此舉行祭祀活動,激勵學子奪魁。如今,人事更迭,世事變幻,文昌宮所推崇的“崇文尚德”卻是一代代傳承了下來,成了夏茂鎮(zhèn)名副其實的“民間書院”,除了學子大考要到文昌宮祭祀外,每年農(nóng)歷二月初三,全鎮(zhèn)中、小學、幼兒園師生,學生家長都會齊聚在文昌宮,開展尊師重教日活動,鼓勵學子勤奮自勉,學好本領。“民間教師節(jié)”活動的開展,也鞭策著當?shù)卣P心重視教育,影響著夏茂鎮(zhèn)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


星火燎原之“福”址
文昌宮不僅是文人學子的“民間書院”,也是星火燎原之“福”址。1927年到1928年春,第二次國內(nèi)革命戰(zhàn)爭時期,夏茂先后有兩批青年學生赴省城福州讀書,接受馬列主義思想,部分進步學生官錦銓、黃可英、羅起佑、姜元順等在福州先后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他們利用寒暑假返鄉(xiāng)時,以夏茂文昌宮為秘密聚會地點,積極開展革命活動,組織青年學生、教師、農(nóng)民舉行會議,宣傳革命道理,傳播馬列主義,并發(fā)展洪基等人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1928年夏,閩西北第一個屬于中共福建臨時省委的地方黨組織——中共沙縣特別支部就在夏茂文昌宮成立。它是沙縣人民革命的重要里程碑。使沙縣成為福建省最早建立黨組織的縣份之一。此后,文昌宮成了中共沙縣特別支部活動的主要場所。1933年8月23日,彭德懷司令員、滕代遠政委率領中央主力紅軍東方軍第一次解放夏茂;1934年1月,彭德懷、楊尚昆率領紅三軍團再次進入夏茂,文昌宮都是紅軍活動的重要基地。

中共沙縣特別支部部分成員與進步青年在夏茂文昌宮前合影
“福”字賦予了文昌宮更多的文化內(nèi)涵
“福”文化伴隨著文昌宮
經(jīng)歷了時代變遷、歷史更迭
如今這里早已成為了
愛國愛鄉(xiāng)的教育基地
備受沙縣人的推崇
來源:三明市沙縣區(qū)融媒體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