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夏之初,從將樂縣城出發(fā),沿著金溪一路向西,半小時的車程,就到了黃潭鎮(zhèn)祖教村,視野內(nèi)整潔清爽,一片綠意盎然。
“這些可都是寶貝嘞!”與其他村房前屋后種些花草、果樹不同,祖教村村民的房前屋后種的是相對密集的樹苗,祖教村黨支部書記范松榮說,這些樹苗不僅在房前屋后,有的菜地、山坡、空地也種滿了,經(jīng)濟效益還不錯。
范松榮介紹,祖教村苗木種植開展比較早,上世紀80年代就開始了,通過合作社做起了苗木種植產(chǎn)業(yè),目前祖教村種植的優(yōu)質(zhì)苗木有220多畝,除了杉樹苗、松樹苗這些造林用苗,還種有桂花、茶花、紫薇、山櫻、紅花檵木等10多個品種苗木。
“他種的3畝杉樹苗,就賺了11萬元。”范松榮拿堂哥范伏助打比方,今年杉樹苗價格是5角多1棵,1畝地可以種8萬棵左右的杉樹苗,加上自己打理降低成本,雖然只種3畝,但是收入很可觀。
“種苗最厲害的都種到重慶去了。”掛村干部鄭遠光說,楊頤元一直是村里的種苗大戶,往年都是和金碩公司合作,通過公司訂單,在萬安和祖教村加起來有90畝左右。2018年,楊頤元中標了100多萬元的杉木苗訂單,現(xiàn)在于重慶墊江縣承包了120畝林場種植杉樹和馬冠木。
“村里半數(shù)以上村民在外買了商品房。”鄭遠光說,如今靠著苗木種植和村民的努力,村民們都富裕了起來,但在2016年祖教村還被列為市級貧困村,村財靠著出租土地只有5萬余元。
產(chǎn)業(yè)是脫貧的關(guān)鍵,家門口就業(yè)扶貧資金20萬元和縣扶貧小額貼息貸款20.02萬元,打造撈砂船“折股量化+小額信貸”扶貧模式,村集體年收益超10萬元。
脫貧路上一個都不能少。林飛坤一家四口是祖教村7戶貧困戶之一,家里只有他一個勞動力,母親癱瘓,雙胞胎女兒前年都考上了??茖W(xué)校,讓這個本就不富裕的家庭因?qū)W致貧。
“真的很感謝政府。”林飛坤說到這幾年接受的幫助很是感激。2016年通過小額貼息貸款2.8萬元,林飛坤入股村里的撈砂船,如今每年可以分紅近3萬元,通過光伏發(fā)電每年可以收入800元,近2畝的甘蔗地每年純收入6000元,村里的公益性崗位一年有5000元的工資,林飛坤表示比起以前,生活好了太多。
對于林飛坤一家來說,最大的家庭支出就是兩個女兒的學(xué)費和生活費,靠著“金秋助學(xué)”及國家濟困助學(xué)、“雨露計劃”等政策,兩個女兒上學(xué)的問題解決了。“女兒們明年就可以畢業(yè),村里今年又準備帶著我們搞香菇種植。”林飛坤說,日子越來越有盼頭了。(三明日報記者 劉巖松 三明日報將樂記者站 沙觀球)
來源:三明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