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說】案臺前,黃亞棋揉搓著調(diào)制好的面團,不一會,一條金龍魚的雛形便在他的巧手下呈現(xiàn),緊接著,他拿起吸管,點綴魚鱗的形態(tài),這是記者日前在福建莆田湄洲島上見到的一幕。被列入世界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的媽祖信俗中,用面粉捏出的上百種媽祖貢品,是最有煙火氣息的一部分。
【解說】在媽祖故里福建湄洲島,擅做海鮮貢品的面塑師傅被稱為捏海人。58歲的黃亞棋是備受鄰里尊敬的海島村醫(yī),也是一位身懷絕技的捏海人。
【同期】福建湄洲島捏海人 黃亞棋
像這個吸管刻那個魚的魚鱗,魚鱗必須要用這個刻,刻出來才會逼真,比如說這個皮膚,這個粗糙的,就是用這個給它(做)。(工具)都是自己做,做到哪一步做不成了,然后就自己去研究一個工具。
【解說】湄洲島是媽祖故里,也是媽祖文化發(fā)祥地。上世紀八十年代,信奉媽祖的臺灣漁民搖著舢板船,渡海而來朝圣,沉寂已久的媽祖信俗漸漸被喚醒,媽祖貢品有了迫切的需求。黃亞棋的二伯曾是島上最后一名捏海人,黃亞棋決定繼承家業(yè),自學成才。
【同期】福建湄洲島捏海人 黃亞棋
八幾年的時候媽祖文化復興了,又開始每家每戶去接媽祖的時候,那當時我母親和我說,以前有這么一個儀式都是用面粉捏的,她給我說,我二伯以前是怎么配方,因此我就按那個那這個傳統(tǒng)的給它復興起來。
【解說】媽祖貢品發(fā)祥于宋代,分文宴、武宴,164種貢品“海、陸、空”齊全,巧奪天工,惟妙惟肖。其中單單海鮮類就有百余種,其名、色、形、味與海鮮真品幾乎沒有分別。記者看到,在黃亞棋的手下,各種魚類栩栩如生。
【解說】在黃亞棋的家中,有一口大魚缸,里面養(yǎng)著不少的魚類。黃亞棋告訴記者,為了做出來的貢品形神兼?zhèn)?,多年來,他細致觀察水族。為了讓貢品的保存時間更久,他將面粉、白乳膠和塑料泡沫按比例配方,還自己打磨了一套得心應手的工具。
【同期】福建湄洲島捏海人 黃亞棋
到市場那邊去買那個小魚,小蝦回來仿著做,一直反反復復,說不行不好看重新再來,因此現(xiàn)在達到這個地步。主要還是面粉,里面有加那個白乳膠還有塑料泡沫,因為這樣加起來可塑性非常高,又不會開裂,又永久性存放。
【解說】2009年,黃亞棋入選為莆田當?shù)氐谝慌鷭屪嫘潘追俏镔|(zhì)文化遺產(chǎn)傳承人。如今,他不但走進島上的幾所學校進行教學,也到島外小學傳授校本課程。
【同期】福建湄洲島捏海人 黃亞棋
我既當醫(yī)生又做這個。媽祖也是醫(yī)生,她救好多好多人的命,后來她在海上救人遇難了才升天了,一定做這個要抱著媽祖那個大愛行善那個精神,才能做成。
記者 吳晟煒 福建莆田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