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獨運 手藝人接力傳承

劉志高的留青竹刻作品。東南網(wǎng)記者楊超斌 攝
藝術需要傳承和創(chuàng)新,才有特色和價值。上世紀80年代末,國內工藝品市場尚未形成規(guī)模,許多“手藝人”靠手藝僅能維持生活。留青竹刻更屬于冷門藝術,那時花一兩個月刻的一片作品還不值百元。因喜歡留青竹刻,劉志高將其作為修身養(yǎng)性的習慣。
“小時候,在前輩們的熏陶下,我對留青竹刻情有獨鐘,常跟在他們背后觀察學習。念初中時,我邊學功課邊學雕刻。希望世代相傳的劉氏竹刻工藝不要到我們這一代荒廢。”劉志高回憶說。
留青竹刻工藝技法要求創(chuàng)作者具備繪畫、書法等功底。“先有基礎,才能入刻。”劉志高從小閱讀家中古籍,同時學畫。1992年初中畢業(yè),自幼酷愛繪畫的劉志高進入廈門鼓浪嶼學國畫,并到中國書畫函授大學研修山水畫。他接過祖?zhèn)鞯?ldquo;接力棒”,潛心鉆研留青竹刻藝術。此后,整整7年時間,他甘于寂寞和清貧,常常獨守雕刻室,一坐就是好幾個小時,用繡花針般的刀具勤練刀法。

留青竹刻制作工具。東南網(wǎng)記者楊超斌 攝
在工作室里,劉志高向筆者展示了形如楔子的刀刃。他說,每次創(chuàng)作都是漫長的過程,有時一天只能刻三、四個字??坍嫳瓤套指鼜碗s,用的刀具更多。有圓頭的、扁頭弧形似鏟子的,大大小小超過20把。一幅30厘米×10厘米的作品,得刻一兩個月。
刻刀掠過,竹花翻卷。劉志高“刀起刀落”,技法嫻熟,將尋常的竹子化為栩栩如生的藝術作品。“留青竹刻制作順序為描畫、割線、刮面、鏟底、采皮、挑腹、打磨等。只有沉下心來,才能在竹刻技法上不斷突破,雕出精品。”

劉志高創(chuàng)作留青竹刻。東南網(wǎng)記者楊超斌 攝
功夫不負有心人。劉志高傳承前人精華,幾乎每個月都能鉆研出新的刀法。古人雕刻時,留下青皮為底,底是留青藝術的關鍵。如今,他推陳出新,凝聚了閩派文人竹刻技法理論體系,創(chuàng)造出三種技法:陷地陽文雕、留陽去陰雕和薄文皮刻,成功地嘗試著把青皮全部去掉,沒有留青,卻依舊用留青技法雕出藝術精品。此外,他還大膽嘗試把玉、石、木、磚、牙、角等不同材料的幾十種刻法引入竹刻中。“作為一名傳承者,必須要有創(chuàng)新,讓家族傳承的藝術適應新時代。”劉志高說。
經(jīng)近30多年的潛心專研,劉志高博取眾長,雕刻“乾坤”,其作品層出不窮,先后榮獲杭州西湖精品博覽會、中國國家級藝術大師精品創(chuàng)新金獎、米蘭世博會藝術創(chuàng)新金獎、世界華人藝術成就獎等,被多所大學援予客座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