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曙紅在為參加媽祖文化活動的學生化妝。

孫曙紅在指導(dǎo)學生排演莆仙小戲《梅娘教子》,該曲目參加第二十屆中國少兒戲曲小梅花薈萃活動榮獲2個地方戲業(yè)余組金梅花獎。
臺海網(wǎng)9月10日訊 據(jù)湄洲日報報道(記者 劉永福 文/圖)9月1日晚,央視播出2019開學第一課,兩岸學生代表共同演繹歌曲《七子之歌》。湄洲島第一中心小學音樂教師孫曙紅正津津有味地看著,突然接到一個電話:“孫老師,我和妹妹,還有2個孩子都在看電視,這支《七子之歌》就是當年您教給我們姐弟4人,現(xiàn)在,又教給我們的孩子!”電話那一頭是她23年前的學生杜淑霞、杜淑容姐妹激動的聲音。湄洲島首個小學音樂教師孫曙紅,自從1990年上海島執(zhí)教以來,29年如一日,用音樂溫暖、感化、滋養(yǎng)了一代又一代、2萬多名海島學子。
昔日不愿進島 今朝不舍離島
1988年,孫曙紅從涵江職業(yè)中專音樂專業(yè)畢業(yè)時,父親孫來祥是山東南下干部、時任莆田市二輕局局長。當時,孫曙紅有2個市直學??梢赃x擇:市實驗小學、湄洲學區(qū)中心小學。沒想到,父親竟讓她去偏遠的湄洲學區(qū)中心小學任教。父親說,老干部子女理應(yīng)到老少邊島地區(qū)奉獻青春。孫曙紅想不通,賭氣不去上班,和父親“拉鋸戰(zhàn)”打了2年時間,最終拗不過老革命的堅持,無奈只得去湄洲學區(qū)中心小學當一名合同制教師。
雖說早有心理準備,但剛到湄洲島,眼前的情景還是讓21歲的孫曙紅頗為沮喪:島上缺淡水少電,交通不便,氣候多變;校舍破舊不堪,小學音樂教育更是一片未開墾的處女地,連最基本的腳踏風琴都沒有。
剛上音樂課時,孫曙紅發(fā)現(xiàn)海島學生普遍不懂樂理知識,不理解歌曲的情境,常把簡譜中的七個音名和唱名“Do、Re、Mi、Fa、So、La、Si”念成“1234567”。孫曙紅迎難而上,因材施教,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從最基礎(chǔ)的演唱節(jié)奏教起,從最容易的歌曲情境理解入手,從最基本的律動表演做起。
當時,還未成家的孫曙紅將每個學生都當成自己的孩子,傾灑滿腔熱血和激情。1991年,湄洲學區(qū)中心小學有了第一臺腳踏風琴。孫曙紅作為全校唯一的音樂教師,每周要給12個班級上24堂音樂課,加上學生排練,她每天要請4名小學生一道,將沉重的腳踏風琴從這間教室搬到那間教室。讓她感動的是,每次搬琴,孩子們都自告奮勇,蜂涌而上;每回下課,孩子們都搶著幫她拿教具,孫曙紅不讓,孩子們還不高興。淳樸的海島孩子讓孫曙紅不能不全身心地傾注所有的熱情和母愛。由于擔心擴音器對未成年人聽力的傷害,孫曙紅每堂課都堅持不用擴音器,扯著嗓子為每個班級60多個孩子上課,算上兼職的自然課,她每周要上30堂課。
1995年暑假,赴北京參加培訓(xùn)的孫曙紅在西單購物廣場猛聽到有人喊她“孫老師”。一回頭,竟是已高出她一個頭、5年前的學生小林。由于海島孩子普遍上學晚,1990年,孫曙紅教六年級音樂時,班上年齡最大的小林居然有19歲了。調(diào)皮的小林輟學多次,孫曙紅對他說:“不喜歡學習,我教你唱歌吧。”她以健康向上的歌詞,循循善誘地教導(dǎo)小林,并委任他當班干部,以大哥哥的身份管理弟弟妹妹們,引導(dǎo)小林走上了正道。
1996年,六年級一位林姓女同學悄悄找到孫曙紅,想認她為“干媽”。孫曙紅了解到,這位女同學父母離異后,父親外出經(jīng)商,母親在笏石打工,隨奶奶長大,從小缺乏父母之愛。孫曙紅將五音不全的她帶在身邊,天天以音樂溫暖和諄諄教誨引導(dǎo)她笑對生活。2003年,已經(jīng)成家的這位林女士專程帶著丈夫和孩子,來到已更名為湄洲第一中心小學的母校,感謝孫曙紅這位人生導(dǎo)師。已是一家美容院老板的林女士有感于老師多年受海島艱苦條件影響而早衰的容顏,送上價值數(shù)千元的護膚品,被孫曙紅婉言謝絕了。林女士感激地告訴老師,她在笏石蓋了房子,將離異的父母又拉回同一屋檐下,奇跡般地復(fù)合了。“感謝媽祖保佑,感謝孫老師教會我什么是愛!”拉著孫曙紅的手,林女士流下了幸福的眼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