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陽村十一進士
莆陽巷陌的科舉印記
燦爛的科舉文化,不僅留下許多科舉佳話,散落在莆田各處依然軒昂的士大夫宅第或老舊古牌坊,也為這座城市烙上了有跡可循的科舉文化印記。
在秀嶼區(qū)平海鎮(zhèn)平海村,一道“進士坊”歷經(jīng)數(shù)百年的風雨侵蝕,依然巍然屹立,成為見證莆田重教興學的一道風景線。據(jù)村中老人介紹,“進士坊”修建于明嘉靖二年(1523),當時末科進士黃杭為振興家鄉(xiāng)教育,毅然回到平海講學,地方官為表彰此舉特地撥款建造了這塊“進士坊”。“莆田曾是有名的‘牌坊之鄉(xiāng)’,見證科舉之鼎盛的牌坊更是不計其數(shù)。”張翔說。
荔城區(qū)拱辰街道東陽村是“科甲騰芳之鄉(xiāng)”,自明初御史陳道潛來此定居開始,逐漸形成群落。村里的明清古民居建筑群是莆田現(xiàn)存的科舉文化“活化石”,被列為莆田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見證了當?shù)乜婆e文化發(fā)達的歷史。
“當年最大的一座宅邸,有120間房屋,民間俗稱‘百廿間’大厝。”陳氏后人、東陽村老體協(xié)負責人陳慶育對這些古民居和背后的往事如數(shù)家珍,“陳氏族人潛心向?qū)W,在科舉時代人才輩出,在外為官幾十年后,榮歸故里建起大宅。”陳慶育說,據(jù)統(tǒng)計,僅在明清兩代,東陽村就考中了11名進士、28名舉人,還出現(xiàn)過“三世五進士”“祖孫、父子、兄弟、叔侄”皆進士等科舉盛況。官宦人家多了,村里士大夫宅第鱗次櫛比,包括御史第、司馬第、德基祠等具有代表性的建筑。
莆田舊城區(qū)的6條古街,不僅是明、清、民國時期莆田縣城的中心,也是明清兩代官宅的聚集地,大宗伯第、林揚祖故居、彭鵬故居等均匯聚于此,并且至今保存尚好。
坐落于廟前街牌坊一側(cè)的大宗伯第,建成于公元1592年,是明代禮部尚書陳經(jīng)邦的故居。從出生就住在這里的80歲老人陳光宇介紹說,這座宅第按明制一品官府第規(guī)格建構(gòu),原有五進五開間三廳六房共120間。如今仍尚存完整的有里外大門和前三進大廳,正房及兩旁的廂廳、廂房。“雖然沒有完全保留下來,但這宅子是我國現(xiàn)存明代較完整的命官宅第典型建筑,成為研究明代品官居宅的實物資料。”陳光宇老人說,因此,大宗伯第算是這里的一個地標性建筑,幾乎每天都有人前來參觀、拍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