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洋真武橋
潭頭棠溪橋
在福安市,古廊橋建筑很多,形成一種廊橋文化,每一處都有自己的風(fēng)格特點……
康厝積谷橋位于距康厝鄉(xiāng)13.5公里的石尖村與嶺尾村之間,是古代福安往閩北必經(jīng)之路的重要橋梁。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由周振模、蘇永昌倡建,乾隆五十六(1791年)由林興長、蘇瑞人重建至今。全橋長20米,跨拱14米,寬5米,離水高6米。兩岸橋臺用方石壘砌,橋面用0.06米厚木板鋪設(shè),兩側(cè)置有橋凳及1.5米高的欄板,上覆橋亭。1959年賽浦公路通車,過往該處的商旅漸少,橋也漸趨敗落。
潭頭棠溪橋原稱井橋,現(xiàn)稱棠溪登燭橋,位于棠溪坪村西北1公里處,橫跨東溪支流棠溪之上邊接古時韓陽經(jīng)潭頭、上白石往浙江泰順的省際官道。該橋始建于清宣統(tǒng)元年(1909年),1963年重建。橋離水高12米,橋亭高5米,橋長43.2米,寬4.8米,拱跨36米。東西走向,兩頭橋臺石砌,橋亭17開間,懸山頂。
社口真武橋位于福安市社口鎮(zhèn)坦洋村口,橫跨坦洋溪,是福安通往壽寧古道上的重要橋梁。清乾隆二年(1737年)十一月建,不久即毀于水患。清咸豐十一年(1861年)重建,上覆以亭,后被火燒。清光緒二年(1876年),武舉施光凌等又重建,1939年復(fù)修。1959年,村民集資重新修建。全橋長39米,跨徑31米,寬5米,高11米。兩岸橋基以方石砌筑而成,橋身全用杉木架設(shè)。橋面兩側(cè)有護欄,高1.3米,欄板厚0.02米,分內(nèi)外兩道,遮擋風(fēng)雨。橋面兩側(cè)置有橋凳,供行人歇腳。橋頂部系亭式結(jié)構(gòu)。據(jù)考,該橋的建造及兩次修建均為社口鎮(zhèn)嶺下村吳姓木匠師傳一脈。真武橋建造古樸典雅,環(huán)境優(yōu)美,1982年珠江電影制片廠拍攝《喜鵲嶺茶歌》,專以此橋為景拍攝過一組鏡頭。
潭頭五壇橋位于福安市潭頭鎮(zhèn)南巖村前,橋系水口里,離屋居數(shù)百步。始建于明萬歷年間,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修繕,2017年再次修繕。歷史上這里曾是北上南下的重要交通要道之一,也是閩東與浙西南兩地的主要商道之一,明清時私鹽、被服、鐵器、茶葉、茶油通過這里銷購南北。
來源:福建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