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網(wǎng)8月17日訊 據(jù)閩東日報報道 刨木片、箍鼓身、蒙鼓面、繪紅漆……位于大山深處的柘榮縣富溪鎮(zhèn)霞利洋村,有一項流傳百卻即將被遺忘的古老技藝——“彭氏制鼓”。彭趙速作為彭氏制鼓的第四代傳承人,自打記事起,家族世代就從事制鼓行業(yè),許多游客慕名而來為的就是一睹這古老技藝的風采,從選材到完工,每一步都至關(guān)重要,任何一個步驟出錯都將直接影響到成品鼓的音質(zhì),故而沒有多年的磨練是很難掌握這項技藝,這不禁讓人想到“十年磨一劍”的艱辛。

手工藝人正在給鼓身上漆
鼓文化在漢族民間舞蹈中起著控制節(jié)奏、調(diào)解氣氛、鼓舞精神的重要作用,彭氏制鼓可追溯至清光緒25年,至今已有百年歷史。當時,一名浙江泰順制鼓藝人來村中獻藝,彭趙速的太爺爺彭朝榜有心向?qū)W,便向其拜師學藝。之后,彭朝榜取藝名彭福順,并改良制鼓藝術(shù),彭氏制鼓由此代代相傳。
據(jù)了解,彭鼓多用于祭祀、寺廟道觀,舞蹈戲曲、民俗等活動中。制鼓是個細致活,材料有講究,制作工藝更是精益求精,因此想要做好一面大鼓并非易事,“我們制鼓必須嚴格遵循祖輩的‘三不’遺訓,即原材料不符合不用、天氣時令不適合不動工、心情環(huán)境不合適不制。”彭趙速說。
要制成一面上好的彭鼓,選材是關(guān)鍵,彭氏制鼓主要由鼓身和鼓面兩部分構(gòu)成,鼓身用料多是三十年以上樹齡的杉木,鼓身越大,那么對于杉木要求也就越高。先根據(jù)鼓面直徑大小比例將整條木料截取成段,再刨出一片片有弧度的木片,將木片逐一拼接成桶狀后,上下各用一個竹圈箍牢,最后使用竹釘固定,一個結(jié)實的鼓身便制作完成。
鼓面的制作選用的是牛皮,以黃牛皮為佳。一頭成年黃牛,皮可包直徑40公分的鼓3個,直徑1米以上的鼓則要2張牛皮。制作鼓面前,先要將牛皮進行浸泡,春季三四天,冬季則五六天,直至牛皮變軟、有韌性,再剔除皮面的牛毛與贅肉。
牛皮處理得當后,蒙上鼓面,上下兩面。人踩在鼓面上,以增強負載,并調(diào)緊拉繩,助力牛皮拉伸。一天踩上兩次,反復三四天,直至輕敲鼓面,傳出來的聲響洪亮、均稱。待上下兩個鼓面完成后,裁去多余牛皮、打磨,鼓面上清油、鼓身上紅漆。晾干后,便到了虔誠的封鼓儀式。擇黃道吉日,凈手焚香,選一處固定在鼓身上的牛皮,用毛筆重重疊疊畫上寓意吉祥太平的各種符號,并封上紅布條,這樣一個圓肚牛皮紅鼓就宣告完工了?! ?/p>
“整個制鼓過程大概需要六天左右,期間最難的一道工序就要屬鼓面的制作,鼓面制作講究的是手上功夫,用力過猛可能刺穿牛皮,用力不足則贅肉刮不凈,影響鼓的音質(zhì)。”彭趙速說,“為了提高制鼓品質(zhì),我爺爺將稻谷灰抹在牛皮上,再用刀背小心翼翼地推,這樣才保證了鼓皮上的牛毛去除干凈且不易破損。”
與父親彭招波的營銷方式不同,為了節(jié)省顧客時間、促進彭鼓銷量,彭趙速提前制作各式各樣的的鼓,分門別類地擺放在門店。“以前是訂一個、做一個,現(xiàn)在顧客可以直接取鼓,銷量比去年多了20%。”彭趙速說。
制作小鼓需要六至七天,大鼓需要十天以上,甚至一個月,隨著現(xiàn)代制鼓技術(shù)的發(fā)展,制鼓工序簡便、耗時較短,彭氏傳統(tǒng)手工制鼓受到挑戰(zhàn)。目前,彭氏家族里可熟練制鼓者僅有彭趙速及其父親和兩位伯父。為了避免彭氏制鼓日漸沒落,彭趙速決定摒棄彭鼓“傳男不傳女”的規(guī)矩,將傳統(tǒng)制鼓工藝與現(xiàn)代制鼓技術(shù)相結(jié)合,按照鼓皮、鼓身、輓鼓等不同工序,將制鼓流程分批量化,向大型鼓廠尋求合作,帶動村民參與制鼓。同時,最大程度地保留彭氏制鼓中的竹釘釘鼓、封鼓儀式等。
“我們還將開發(fā)相關(guān)文創(chuàng)產(chǎn)品,延續(xù)彭鼓的生命力。比如,讓小朋友們動手打磨、上色、畫畫,親身參與、體驗如何制鼓;在街頭進行鼓樂表演,吸引群眾,之后創(chuàng)辦鼓樂培訓班,傳播鼓樂文化。”講起彭鼓的未來發(fā)展,彭趙速神情激動。
彭氏制鼓百年傳承、世代更替,它不僅是傳統(tǒng)手工技藝的產(chǎn)物,更蘊含著彭鼓手工匠人精益求精的初心。希望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能成為匠人作品的支持者、傳播者,堅守傳統(tǒng)技藝之魂。(閩東日報見習記者 吳枋宸 陳映紅 通訊員 林少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