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網12月11日訊 據福建日報報道 以前,周寧縣瑪坑鄉(xiāng)首章村是全縣最貧困的村莊之一。村民們守著漫山茶樹,過著拮據的日子,2005年,人均年收入只有2000多元,遠低于普通村莊。2018年,該村人均收入卻翻了好幾番,達到1.8萬元,一躍成為縣級新農村建設示范村。
首章村如何實現(xiàn)翻身呢?做好“茶文章”,讓綠葉變“金葉”。
近日,記者來到首章村,一進村口,便聞到縷縷茶香,茶廠里的機器轟轟作響,數十名茶農忙著加工茶葉。走進村里,只見池塘水清魚歡,兩側小洋樓矗立。
首章村距縣城39公里,海拔780米,多為山坡地,家家戶戶以種茶為生。上世紀90年代,全村發(fā)展680畝茶園,其中福云六號600畝。茶園面積雖大,但是村民都是單干,管理技術不到位,施化肥頻率高,加之過度采摘,致使茶樹種性退化,茶葉品質下降,村民收入極不穩(wěn)定。
2008年底,村支書陳桂清帶著村里兩位茶葉種植大戶,走出山旮旯到外地取經?;卮搴螅麄冝k培訓班,請茶技專家授課,提高茶農茶葉種植技術。
次年3月,村委會牽頭成立首章茶葉專業(yè)合作社,對茶園實行采摘、施肥與用藥“三統(tǒng)一”,一改過去粗放式的生產模式,茶葉加工推行清潔化、規(guī)?;?、集約化生產。同時,主動聯(lián)系在外茶商,在山東、上海等地設立銷售點,產銷一體,大大提升抗風險能力。
村民們看到茶葉銷售有保障,收益穩(wěn)定,紛紛入股合作社,或在茶廠務工。2012年,村里的茶園面積發(fā)展到近800畝,茶農人均增收5000多元。村委會還將7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納入合作社,由鄉(xiāng)扶貧協(xié)會出資為每戶貧困戶入股5000元作為本金,年底享受分紅,并鼓勵貧困戶里有勞動能力的人員到合作社務工。2018年年底,7戶貧困戶順利脫貧。
針對合作社茶葉加工廠機器設備老化、廠房破舊、工藝落后等問題,村委會積極爭取上級項目資金137萬元,將舊廠房建成現(xiàn)代化標準精制茶葉加工廠。
陳桂清認為,要想茶葉帶來更多的效益,不僅要提高茶品質,還得多嘗試種植其他品種,拓展高端茶。于是,在陳桂清的提議下,合作社又投資200多萬元,種植新品種金牡丹200畝,金觀音、鐵觀音等100畝,新建一個茶葉加工廠,注冊茶葉商標“丹山夢緣”。在周寧縣首屆斗茶賽中,首章村選送的“丹山綠芽”榮獲“綠茶王”稱號。
經過多年發(fā)展,首章村的茶葉熱銷上海、天津、閩南等地。
“現(xiàn)在,我們高低端茶都有,很多茶商提前一年就來預定,村民幾乎天天都在趕工。”陳桂清樂呵呵地說,在茶葉生產旺季,茶園、茶廠每天需雇傭50多名村民幫助采摘、揀茶梗、包裝。茶葉已成為首章村的“綠色名片”,一批又一批外地茶農、茶商前來觀摩、洽談。
首章村因“茶”開啟了致富引擎。
今年10月,首章村成為國家森林鄉(xiāng)村推薦對象。“我們村生態(tài)茶園風光秀麗,樹種更是多樣,若將首章村、古剎方廣寺、紫竹村以及畬村靈鳳山村連成一條線的話,可以發(fā)展鄉(xiāng)村自駕游。”陳桂清說。
首章村趁此良機,把空閑的舊校舍改造成鄉(xiāng)村旅游接待處,并修建游客旅游山莊,鋪設林中步游道……昔日窮山村成了人們休閑娛樂、避暑攬勝的好去處。據悉,今年1至11月,首章村接待游客近10萬人次。
“村莊變美了,茶園成了火熱的景點,經常有團隊過來游玩,特別是茶葉采摘季,很多游客到茶山體驗采摘樂。”村民鄭麗嬌開心地說,“村委會鼓勵我們將閑置的房間騰出來做民宿,我那空出來的5間房間派上用場啦!”
“我們還得繼續(xù)做大‘茶文章’,提高茶產業(yè)的附加值,擴大品牌知名度,同時,進一步推進茶旅融合發(fā)展。”陳桂清說。(記者 陳曉燕 通訊員 黃起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