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車的帶動下,通過上下兩個石碾的轉動碾壓,鮮甜的蔗汁便順流在準備好的大木桶里。待青綠色的蔗汁沉淀后,用木勺舀到小木桶里,搬運到不遠處的灶臺,進行煮糖。
煮糖灶,是一個巨大的土臺子,上面排列著五口鐵鍋,前一后四。老師傅介紹稱,根據(jù)糖水的飽和程度不同及灶腔內前后火力不同,依次調整不同鐵鍋中的糖汁。
蔗汁倒入鐵鍋,每桶約六十余斤,待蔗水沸騰。蔗水越煮越稠,水份蒸發(fā)殆盡,等到鍋內糖漿含水量在十分之一以下時,即當蔗水沸騰到出現(xiàn)當?shù)厝怂追Q的“牛眼睛”現(xiàn)象時,就可以起鍋了。
而這個起鍋火候的掌握,最見煮糖師傅的功夫。只見老師傅先將手浸于涼水中,然后快速地赤手伸入沸騰的糖漿里,挖出一小團,再快速地放入涼水中,在水中用手不斷揉搓。片刻,一粒略帶溫熱、糯潤香甜的“糖蛋”就出來了。
“‘糖蛋’如果像桂圓肉一樣軟糯,就可以起鍋了。”黃孝卿說,起鍋后將紅糖分裝再撒上花生和芝麻,一塊塊成品紅糖就好了。
咬一口紅糖,香甜軟糯、清新爽口,甜蜜滋味在唇齒間縈繞,這便是黃田村人兒時最奢望的零嘴的味道。然而,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村里的青壯年們開始外出務工,從事制糖業(yè)的村民日益減少。
2017年,在幾名村賢的帶動下,黃田村民開始集資建造古法制糖體驗中心,重現(xiàn)中斷了近30年的制糖手藝,在尋求兒時記憶的同時,帶動村里增收。
村委會主任黃陳寶稱,中心在春節(jié)期間開始對外開放,游客們不僅可以在中心內觀看、參與古法制糖,還可以看到村里遺留下來的石碾、石缸等舊時制糖工具。(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