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網(wǎng)8月18日訊 據(jù)福安新聞網(wǎng)報道,山、臨溪、面屏,小橋、流水、人家。
這里曾是周邊“三十六村”的中心地帶,這里還樹起了福安水利史上的一座豐碑。
這里是茜洋,繁華雖逝,風采依舊!

福安溪柄鎮(zhèn)茜洋村,原名“羅山”。元末明初,吳氏族人遷居這里后,改名為“茜洋”。在福安方言中,“吳”與“牛”諧音。牛喜歡吃草,這里溪畔長滿了茜草(“茜”是“蒨”字的簡寫),清新的空氣混合著清甜的草香,吳氏族人遂在這里“臨水而建,擇草而居”。舊時,山區(qū)交通不便,貨物交流多以肩挑、水運為主。發(fā)源于柘榮青崗面的茜洋溪,綿延50多公里注入賽岐港。茜洋位于溪段中心,這里的古碼頭守住了水上交通線的黃金分割點,成為貨物集散地。據(jù)說,當時老街上經(jīng)營著各種商號,如布莊、茶莊、魚貨店、裁縫店、國藥店等,林林總總擠滿古街的兩邊。趕集時,四方的山民云集這里,人頭攢動,熱鬧非凡。逢年過節(jié),村里鑼鼓喧囂演大戲,吸引著周邊“三十六村”的男女老幼齊聚這里看戲消遣,更把小街堵得水泄不通。發(fā)達的水路,則是許多村民謀生的渠道。早年,竹木柴炭等粗重山貨難以肩挑遠運,村民們便創(chuàng)造了一種古老的水上運輸——放木排、竹排。借助茜洋溪水順流的動力和浮力來運輸。這種堪稱最簡陋的水上交通工具,也成為茜洋溪上獨特的風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