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并不只“動手動腳”才算家暴 精神暴力也屬家暴
繆月解釋,比如有一位丈夫,因為對妻子不滿,每天動不動謾罵妻子,對家庭、妻兒不聞不問,還經(jīng)??謬樒拮印T凇斗醇彝ケ┝Ψā奉C布實施前,因為丈夫的辱罵、恐嚇等行為沒有造成傷害后果的,妻子救濟無門,法院也難以對其進行制裁。
不過,這種“丈夫罵妻子”的精神暴力難以被判定為“家暴”的現(xiàn)象,從3月1日起改變了。繆月告訴記者,在《反家庭暴力法》中,家庭暴力的范疇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確,即“家庭成員之間以毆打、捆綁、殘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經(jīng)常性謾罵、恐嚇等方式實施的身體、精神等侵害行為”均屬家庭暴力。也就是說,今后,家暴不僅局限于肢體暴力,精神暴力也屬家暴,如果經(jīng)常性謾罵家人,就可能構成家暴。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反家庭暴力法》還強調(diào),家庭成員以外共同生活的人之間實施的暴力行為,也參照該法規(guī)定執(zhí)行。“這意味著,同居的情侶也適用于這部法律,其間發(fā)生的家暴行為,也受到法律約束。”繆月說道。
不離婚也能申請人身安全保護令被申請人違反保護令或被追究刑責
“新法的亮點之一,還在于建立了人身安全保護令制度。”繆月表示,“《反家庭暴力法》實施之前,人身安全保護令叫作人身安全保護裁定,這個裁定必須依附于離婚訴訟等才能申請,單獨提出人身安全保護申請,法院是不會受理的。但現(xiàn)在,當事人因遭受家庭暴力或者面臨家庭暴力的現(xiàn)實危險時,向人民法院申請人身安全保護令的,人民法院應當受理。”
“說得通俗點,就是如果受害人不想離婚、也不要撫養(yǎng)費、贍養(yǎng)費,就是不想再挨打了,想讓他離我遠點,就可以單獨申請人身安全保護令。”繆月介紹,人身安全保護令包括以下措施,禁止被申請人實施家庭暴力;禁止被申請人騷擾、跟蹤、接觸申請人及其相關近親屬;責令被申請人遷出申請人住所;保護申請人人身安全的其他措施。
那么,當市民有需要時,多久可以申請到人身安全保護令呢?“人民法院受理申請后,在72小時內(nèi)要作出是否發(fā)出人身安全保護令的裁定,情況緊急的須在24小時內(nèi)作出裁定。”繆月說,保護令申請成功后,最長有效期為6個月。
繆月告訴記者,為了讓該制度發(fā)揮更大作用,《反家庭暴力法》將可代為申請人身安全保護令的主體擴大到近親屬、公安機關、婦女聯(lián)合會、城鄉(xiāng)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救助管理機構;并且規(guī)定家庭暴力發(fā)生地的基層人民法院可以管轄人身安全保護令案件。同時規(guī)定,被申請人違反人身安全保護令,將根據(jù)情節(jié)輕重被訓誡、罰款、拘留,甚至被追究刑事責任。
家暴舉證更容易出警記錄可成為證據(jù)
“《反家庭暴力法》出臺后,公安機關現(xiàn)在接到家庭暴力報案后,必須及時出警,必須進行必要的記錄,進行調(diào)查取證,給予批評教育,或出具告誡書。一旦法院頒發(fā)了保護令,必須協(xié)助執(zhí)行。”繆月說道。
據(jù)繆月介紹,家暴行為具有一定的隱蔽性,鮮有目擊證人,而作證的往往是一方親屬,因存在利害關系,其證明力較弱。而且實施暴力行為與訴訟通常間隔一段時間,施暴痕跡難以查證。受害人如果只提交病歷或傷痕照片,在對方否認的情況下,也難以認定為配偶暴力所致。“鑒于受害方舉證的困難,我們在辦案過程中,會積極協(xié)助調(diào)取出警記錄等直接證據(jù)作為認定依據(jù)之一。”繆月說。
繆月舉例稱,福安的潘女士和丈夫劉先生結婚五年多,在2015年1月,潘女士就曾起訴過丈夫離婚,之后又申請了撤訴。沒過幾個月,劉先生酒后動手打了潘女士,讓潘女士徹底對婚姻失望,再次向法院起訴。在被家暴后,潘女士立即撥打了110報警電話。派出所民警到現(xiàn)場后了解到,因劉先生外出喝酒的問題,二人發(fā)生了爭吵。劉先生用手毆打潘女士臉部、頭部,并將她頭部抓住往柱子上撞,之后便離開家。這一接處警記錄成為案件勝敗的關鍵,法院認為,從出警記錄來看,能反映出劉先生存在喝酒及實施暴力的情況,法院支持了潘女士的訴求。
“之前很多人沒有保存證據(jù)的意識,到法院跟法官說遭受家庭暴力要離婚,但沒有任何證據(jù)。還有很多人遭受輕微的暴力后是不報警的,所以沒有任何報警記錄、投訴記錄。”繆月提醒,如果想要得到法律的保護,就一定要報警。按照《反家庭暴力法》第二十條的證據(jù)規(guī)則,出警記錄、告誡書、傷情鑒定意見等公安機關出具的證據(jù)是直接證據(jù),可以直接說明家庭暴力事實,在訴訟中會被法庭采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