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夷山國家公園腹地桐木村一帶生態(tài)景觀(無人機拍攝)
臺海網9月6日訊 據福建日報報道 武夷山又發(fā)現動物新物種的新聞,引起世人極大關注。今年2月,國際動物分類學權威期刊《Zootaxa》公布了福建武夷山地區(qū)發(fā)現廣義角蟾屬新種——雨神角蟾(Megophrysombrophila)。7月5日,外交部福建全球推介活動在北京舉行,雨神角蟾和它的發(fā)現者——凱文(KevinR.Messenger)在宣傳片中亮相。
凱文來自美國阿拉巴馬農業(yè)機械大學,現為南京林業(yè)大學外籍教授。8月22日—24日,他再次來武夷山國家公園開展科考活動,記者得以跟隨進行零距離觀察。對于在武夷山發(fā)現新種,凱文說是“意外之喜”,具有偶然性,但通過兩天兩夜的跟蹤采訪,記者認為,機會是給有準備的人。

凱文主動熱情地向公眾普及蛇類知識
第10次來武夷山科考,展現超強感應自然能力
8月22日晚上8點多,凱文坐高鐵從南京到達武夷山東站。這是凱文第10次來武夷山科考。
到深山里的武夷山國家公園訪客中心,開車約需2個小時。夜晚的桐木村,天上星光閃閃,山上漆黑一片,只有小車大燈照亮前方的路面。凱文突然說:“停!”他從車上跳下來,迅速往回跑。原來,他發(fā)現路邊有條蛇。
“小心,烙鐵頭,有毒!”凱文借助專業(yè)工具蛇鉤,仔細觀察:毒蛇時而盤成一團,時而整個身體呈S形,嘴吐蛇信子,兩眼冒出冷冷的兇光……而凱文欣賞蛇的表情,是那么的喜悅,仿佛他鄉(xiāng)遇故友。
應凱文要求,大伙拐道進入星村鎮(zhèn)桐木村七里自然村考察,直到深夜11點多才到達武夷山國家公園訪客中心。然而凱文一放好行李,就帶著裝備,又獨自外出了。“夜晚才是科考最佳時間。”他說。
8月23日一大早,記者跟隨凱文等人到武夷山國家公園桃源峪開展科考活動。桃源峪生態(tài)考察線路2.6公里,沿途分布著豐富的蘭科植物。在桃源峪回龍瀑周邊,每立方厘米空氣中負氧離子含量高達89000個,堪稱“天然氧吧”。清澈見底的溪里魚兒成群,凱文說,第一次見到溪里有這么多的魚。
一路上,記者見識了凱文“眼疾手快”的功力。在雜草叢中、枯枝敗葉堆里,只要有點響動,凱文都能準確判斷,手到擒來。他輕柔地抓著麗棘蜥、股鱗蝘蜓、樹蛙等小動物,拍照后又放回山林。
回程時,大伙站在桃源峪石橋上休息,發(fā)現溪里一塊巖石上趴著兩只青蛙,身形大的青蛙背上是一只瘦小青蛙,有人說:“母蛙背著小baby。”凱文卻笑笑說:“Theyaremakingbaby。”
記者感佩于凱文對自然生態(tài)的超強感應能力,好奇地問道:“你的眼神和手功是怎么練成的?”
凱文說,父親和姐姐是獸醫(yī),受家庭影響,他自小熱愛大自然,從3歲開始接觸動物,后來所學專業(yè)是生物學,從事的工作是兩棲爬行類動物研究。他到過18個國家開展科考,每年有四分之一時間在野外工作,見識了300多種蛇,接觸過無數的兩棲爬行類動物,對它們的習性很了解,所以,反應能力就比較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