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戴環(huán)志的勺嘴鷸(吳東塔攝于泉州圍頭灣)

勺嘴鷸(紅圈處陳浩2019年攝于廈門大嶝)

臺海網11月29日訊 據廈門晚報報道 有著“鳥中大熊貓”美譽的勺嘴鷸來閩做客了。近日,我市觀鳥愛好者在泉州晉江圍頭灣記錄到兩只極度瀕危的珍稀鳥種——勺嘴鷸。據介紹,該種鳥類目前全球數量僅有600只左右。
作為珍稀鳥類,勺嘴鷸近幾年也稱得上是廈門的???。據廈門市觀鳥協(xié)會記錄數據顯示,2017年至2020年連續(xù)四年,均有市觀鳥協(xié)會會員在廈門記錄到勺嘴鷸。市觀鳥協(xié)會理事陳浩介紹,根據往年的觀鳥記錄,明年春季,在廈門也有望觀測到過境的勺嘴鷸。
【意外發(fā)現】
混入其他鳥隊覓食玩耍因嘴型特殊“暴露身份”
前段時間,在泉州晉江圍頭灣的一處灘涂上,一群身披灰、白羽毛,顏色和長相相近的鸻鷸類鳥類在灘涂上覓食玩耍,觀鳥經驗豐富的陳浩發(fā)現,有兩只勺嘴鷸混入其中,“隱藏”得極好。
“它嘴上的那把勺子暴露了身份。”陳浩說,勺嘴鷸外形最特別的地方,莫過于那個湯勺形狀的嘴巴,很形象地詮釋了名字的由來。
勺嘴鷸腹部羽毛為白色,背部羽毛為灰色花紋,好似穿著白色秋衣,外搭灰色外套。這種鳥體型嬌小,成鳥也只有成人手掌大小,憨態(tài)可掬。行走時常常低著頭,行進中不斷將嘴巴伸進水中或軟泥中來回掃覓食,因此常被觀鳥界稱呼為“低頭族”。
這兩只勺嘴鷸中,有一只身份特殊,腳上戴著綠色腳旗,上面寫著“7L”,說明這是一只被科學家環(huán)志的鳥兒。據了解,環(huán)志是研究候鳥遷徙動態(tài)及其規(guī)律的一種重要手段。
“我跟這只‘7L’有著特殊的緣分,去年就認識它了。”陳浩說,“7L”是去年在俄羅斯出生的,去年他是第一個在監(jiān)測網絡里監(jiān)測到“7L”遷徙的人,在與俄羅斯鳥類學家取得聯系之后,論證了當年繁育的勺嘴鷸幼鳥是有能力獨自遷徙的,意義非凡。
【觀測時機】
明年春季有望再臨廈門短暫停留3-5天
很多人關心,什么時候可以在廈門欣賞到勺嘴鷸的倩影?其實,勺嘴鷸稱得上是廈門的???。從市觀鳥協(xié)會的數據來看,2017年至2020年連續(xù)四年,觀鳥愛好者均在廈門記錄到勺嘴鷸的活動,記錄到的時間是春季或秋季。
陳浩介紹,根據相關單位的調查顯示,目前勺嘴鷸在全球的數量僅為600只左右,比大熊貓的數量還少。勺嘴鷸的遷徙路線為東亞-澳大利西亞,在中國主要為旅鳥,部分為冬候鳥,一般春季和秋季途經中國,廈門是其遷徙路線上的一個站點,部分勺嘴鷸會在這里短暫逗留3-5天,補充食物后再繼續(xù)遷徙。
今年春季,陳浩也在大嶝記錄到1只勺嘴鷸。他說,按照往年的記錄情況,明年春季也有望在廈門繼續(xù)觀測到勺嘴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