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鯉•海納百川的胸懷與守護者的故事
刺桐城是我們實踐的必經(jīng)之地。在本次實踐中,組員一行六人分頭行動,足跡遍布涂門街、開元寺、九日山、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等地,進行探究和采訪,力求從事物和人物兩個角度共同展現(xiàn)古代“東方第一大港”的今時姿容。
【水門街市·市舶故址】
泉州港“市井十洲人,還珠入貢頻”的故事盡人皆知。在泉州市舶司,我們有幸找到了古海關(guān)遺址管理委員會的負責(zé)人吳秀滿阿婆。吳阿婆和水門社區(qū)其他六位老人自發(fā)成立了“市舶司保護小組”,十四年來,他們一直義務(wù)管理著市舶司遺址。
2001年,市舶司鵲鳥橋邊的石碑被人扔進八卦溝,摔成了4塊。吳阿婆和老人們親自把石碑碎塊打撈上來,請人修好,重新立在原來的地方。而在2014年,又有人在新石碑上寫辦證廣告。吳阿婆十分氣憤,打電話過去理論。“我說這是古跡,你們怎么敢在古跡上亂涂亂畫”,阿婆講到這里,語氣依然很嚴肅。后來社區(qū)想辦法清理掉了石碑上的字跡,這件事也登上了地方的報紙,被更多的人所知道。
吳阿婆今年已79歲高齡,她的人生早就烙上了市舶司的印痕。走進巷子里,再回望阿婆在市舶司中忙碌的身影,感覺分外沉重,又分外單薄。她一直堅守在那,站成一樁古木,深深扎根于市舶司的泥土里。可未來沒了這些老人,又有誰會十幾年如一日地去保護這些遺跡?
【宗教云集·信俗海納】
正如組員王端睿在實踐中說到的,“泉州人是真正有信仰的人,他們的信仰多種多樣并且相互包容,從香火旺盛的開元寺到藏在小巷子里的皇帝廟宇,無一不透露出當(dāng)?shù)厝藢ι畹尿\之心。”泉州宗教種類繁雜,信眾交叉分散,但極少有宗教沖突與紛爭出現(xiàn)。泉州自古以來的航海傳統(tǒng)和多元的族群構(gòu)成塑造了泉州人包容豁達的性格,也孕育了多元宗教、多神信仰和平共處的人文奇觀。龐大的信仰體系所包含的豐富內(nèi)容,不僅在泉州人的精神生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更為當(dāng)代社會留下了無比豐富的文化遺產(chǎn)。

泉州開元寺的一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