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夷山生態(tài)茶園。福建日報記者 林熙 攝
臺海網5月7日訊 據(jù)福建日報報道 福建是茶葉大省,去年全省茶園面積355萬畝、產量46萬噸,全產業(yè)鏈產值突破1300億元。但由于大部分茶園地處陡坡地帶,適用的機具較少,茶葉生產綜合機械化水平長期在低位徘徊,茶葉生產成本居高不下。
近年來,我省通過新機具研發(fā)、引進與示范推廣,基本擺脫了“無機可用”的局面,茶葉主產區(qū)修剪、采收機械化率達到95%以上。然而,專用型機具缺乏、自主研發(fā)能力弱、農機農藝融合度不高等問題,依然制約著整體機械化水平。茶園生產,不僅要“有機可用”,更要“有好機用”。

武夷山生態(tài)茶園。福建日報記者 林熙 攝
告別“無機可用”
上個月,農業(yè)農村部在南平舉辦全國茶葉全程機械化生產培訓班。在現(xiàn)場觀摩環(huán)節(jié),一批茶園生產“黑科技”產品齊齊亮相,展現(xiàn)現(xiàn)代茶園生產管理的全新打開方式。省農業(yè)機械推廣總站與福建農林大學、福建永順機械有限公司聯(lián)合研發(fā)的茶園開溝施肥覆土一體機由此“C位出道”。
“可一次性同步完成開溝、施肥、覆土、除草等作業(yè),作業(yè)速度達到每秒2.8米以上。”永順公司技術人員李世標說,這臺設備填補了我省茶園開溝施肥覆土一體機具的空白。
不僅僅是施肥環(huán)節(jié),在我省廣大茶園,從耕整地、施肥、植保,到修剪、采收,都可實現(xiàn)“機器換人”。其中,修剪與采收環(huán)節(jié)表現(xiàn)尤為突出。2020年,全省茶園機械化修剪面積157.5萬畝,年機械化采收量18.35萬噸。在武夷山、安溪等茶葉主產區(qū),茶樹修剪、采收機械化率高達95%以上。
這在以往是難以想象的。
“我國超過60%的茶園位于陡坡地帶,適用于陡坡茶園的機具較少。”農業(yè)農村部農機鑒定總站、農機推廣總站副站長徐振興說,“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福建尤為如此,“大型機械進不去,輕便的機器又動力不足,難以滿足作業(yè)要求。”
徐振興說,由于機械化水平低,我國茶園普遍存在土壤板結、肥力流失、資源浪費、人工成本高企等問題。一組數(shù)據(jù)顯示,全國茶園面積每年以100萬畝速度遞增,但每年約有40%產量的茶葉未能采收,大量夏秋季茶葉滯留樹上。

茶園采收機陳凌霄 攝
茶園生產機械化轉型,迫在眉睫。
先易后難,從15度以下的緩坡地帶切入,引進、改造、示范推廣、強化金融支持、加大購機補貼力度……茶園生產全程機械化推進行動正在全省推進。
“2019年以來,我們累計在連江、清流等地建立茶葉新機具示范推廣基地38個,重點推廣茶園中耕機、修剪機、采茶機、多功能管理機等機具。”省農業(yè)機械推廣總站站長林遠崇說,目前,我省納入國家農機購置補貼目錄的茶葉生產機械已涵蓋了茶園耕整機械、茶樹修剪機械、茶葉采摘機械、水肥一體化設備、山地茶園軌道運輸機、茶葉初加工機械等茶葉生產全程機械化所需的機械。
茶園生產“無機可用”的困境,已經成為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