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網12月1日訊 據福建日報微信公眾號報道
是“福建”?還是“胡建”?
福建不少方言區(qū)的人們說話“h”“f”不分,
還有變扁的翹舌音、消失的后鼻音等
諸多魔幻地瓜腔式普通話發(fā)音,
令人聽了一臉懵懂。
不光是外鄉(xiāng)人聽不懂福建人的一口“閩普”,
連福建人自己也想吐槽老鄉(xiāng)們講的是什么。

而在閩中大田,
普通話得到普及。
上世紀50年代,
這里因為推廣普通話工作
成為全國矚目的“紅旗單位”,
被譽為“普通話之鄉(xiāng)”,
成為我國方言區(qū)第一個普及普通話的市縣。
山區(qū)大田是如何造就這一奇跡的?
十里不同音
大田縣自然實體為“九山半水半分田”,山巒阻隔,早年境內“十里不同音”。
“這是跟大田地理環(huán)境和建縣歷史大有關系的。”大田縣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主任盧作福介紹,大田縣原是尤溪、永安、漳平、德化分轄之地,處于延、漳、泉三府之交,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割尤溪縣14個都、永安縣1個都、漳平縣1個里10社、德化縣1個團置縣。
這個建置特點,造成了大田方言繁多。全縣方言大體可分為:前路話、后路話、閩南話、桃源話、客家話五種,甚至同一個村都有著不同的語言。境內方言復雜,鄉(xiāng)親溝通交流困難,特別是前路話和后路話之間交流起來,有如“雞同鴨講”。
“新中國成立前,縣內僅有初級中學1所,教師37人,學生101人;小學57所,教師120人,學生612人。”盧作福說,全縣會講普通話的人僅占總人口的2.27%。
因語言的障礙,曾經發(fā)生過許多痛苦與尷尬的事。吳山鄉(xiāng)一位名叫陳賢才的農民,講的是帶有“地瓜腔”的閩南話,他在永安參加鐵路建設,因為不會聽,更不會講普通話,獨自一人找不到回家乘車的車站。最終,他只能挑著行李走路回家,這一走整整走了3天。
1949年9月,大田解放。解放軍在大田剿匪,南下干部發(fā)動群眾開展剿匪反霸和土地改革運動,群眾聽不懂普通話,干部和解放軍戰(zhàn)士聽不懂大田話。特別是吳山鄉(xiāng)崇山峻嶺、交通閉塞,隔山隔水,除了個別富家子弟,大部分農民目不識丁。鄉(xiāng)里曾叫一個地主的兒子當翻譯,他偽裝積極,竊取了農會主席職權,使貧苦農民遭了不少罪。1951年,駐謝洋鄉(xiāng)的剿匪部隊讓一位群眾帶路,他因為聽不懂普通話,本來要到1.5公里外的落洋村,結果錯帶到7.5公里外的象山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