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網(wǎng)6月14日訊 據(jù)福建日報報道,第十一屆“海峽論壇·海峽百姓論壇”將于6月14日在泉州南安開幕,再次吸引兩岸近千民眾跨海相會,共敘親情鄉(xiāng)誼。
國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鑄之。海峽百姓論壇從2007年9月創(chuàng)建以來,已先后在閩臺兩岸成功舉辦了十屆,成為兩岸民間人文交流的一個重要平臺。剪不斷的血脈親情在交流中共鳴、在合作中升華,見證著兩岸一家親、共圓中國夢的生動實踐。
以文化為源 增進兩岸同胞認同感
姓氏文化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最具有民族特色、最接地氣,與中華兒女的每個人都息息相關的文化,是溶化在炎黃子孫血液中的文化基因。
人之相交,貴在知心。2007年9月,福建省海外聯(lián)誼會在中華海外聯(lián)誼會的關心、支持、指導下,充分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依托省姓氏源流研究會,創(chuàng)辦了“兩岸同根、閩臺一家”為主題的海峽百姓論壇,論壇堅持以血緣關系為紐帶,以兩岸百姓為主體,探索開展兩岸民間交流的新途徑。
“兩岸同根,閩臺一家”的主題一以貫之。“我們秉承‘兩岸一家親’的理念,希望通過海峽百姓論壇這一平臺,不斷增強臺灣同胞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中華民族的歸屬感,促進心靈契合,提升文化自信,共筑兩岸和平發(fā)展的社會基礎。”省姓氏源流研究會會長莊奕賢表示。
“看到大致相同的民俗、飲食、信仰,看到葉氏祠堂時,我深信這就是我的根,我的血緣就是從這里出發(fā)的。”回憶起當年尋根的場景,臺灣桃園葉氏宗親會理事長葉博文依然難掩激動。他說,臺灣葉氏先輩來臺定居已逾300年,他花了20余年時間收集整理臺灣葉氏族譜,努力追溯葉氏來臺的源頭。幾年前,在大陸宗親幫助下,他終于在福建詔安縣秀篆鎮(zhèn)找到先祖遷臺前生活的隔背村,欣喜若狂。
同根同源、同文同宗,心之相系、情之相融。十幾年來,通過海峽百姓論壇這一平臺,福建省姓氏宗親與臺灣各姓氏宗親代表對口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民間交流活動。有的自費組織安排有關尋根謁祖、會親聯(lián)誼活動,簽訂了姓氏之間初步交流合作意向協(xié)議,再次掀起共修族譜的熱潮;有的在祖籍地舉辦座談會、研討會,共敘情誼;有的就締結友好兄弟村、鎮(zhèn)達成初步意向;有的洽談閩臺經(jīng)貿(mào)交流合作意向,擴大兩岸宗親交流合作領域……
自2007年以來,總計有3萬余名兩岸宗親代表參加論壇盛會,帶動約20萬名臺灣民眾參與交流,直接或間接促進近600萬名臺胞回大陸尋根謁祖、續(xù)譜聯(lián)宗。
今年,論壇圍繞“兩岸同根,閩臺一家”主題,以“我的家,我的姓”為議題,開展文化論壇、懇親聯(lián)誼等系列活動。
以機制為媒 推動民間交流常態(tài)化
兩岸宗親交流常來常往12年,得益于論壇合作機制的探索,推動兩岸民間人文交流制度化、規(guī)范化、常態(tài)化。
建立以族譜對接為平臺的服務機制是基礎。
從1988年開始,臺灣苗栗饒氏宗親多次組織到龍巖武平縣及周邊各地尋根,卻都無果。直到2011年,通過論壇這一平臺,從光澤縣饒氏宗親提供的一份族譜中獲得祖源信息,終于圓了尋根之夢,與祖地武平象洞的饒氏實現(xiàn)了同宗同親的精準對接。
像饒氏宗親這樣的臺灣同胞還有不少。十幾年來,族譜展示、查找、對接是論壇的固定項目,服務范圍從閩臺拓展到閩粵臺、閩浙臺、閩贛臺,乃至海外、港澳,服務宗親上百萬人,幫助他們實現(xiàn)了認祖歸宗的夙愿。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近年來兩岸共修族譜1萬多冊,占新修族譜的70%。
建立學術研究互動和以姓對姓對口交流聯(lián)誼機制是保障。
一本厚厚的《蔡襄柯述與海絲之路》近日結集成冊,收錄了海峽兩岸數(shù)十名專家學者的40篇論文,由海峽兩岸的柯蔡宗親共同編撰。“從2007年第一屆海峽百姓論壇以來,在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會引導下,在柯蔡委員會的努力下,同胞們先后組團參加了十屆論壇,頻頻進行雙向交流,簽署了民間交流協(xié)議,構建了兩岸柯蔡同胞交流的有效載體。”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會柯蔡委員會會長蔡干豪說,今年,柯蔡委員會將參與第十一屆海峽百姓論壇的協(xié)辦,組織“蔡襄柯述與海絲之路”分論壇。
從第一屆論壇舉辦以來,兩岸已有近百家姓氏和團體簽訂了長期交流合作協(xié)議,推動兩岸文化交流從純民間、不定期逐步走向常態(tài)化、機制化合作。
搭建兩岸共同主辦、輪流承辦的運作機制是關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