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寫出心目中的詩歌面貌 剛剛逝世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奈保爾曾有一句名言:“好的或有價值的寫作,不僅僅是單純的技巧,而是有賴于作家身上的某種道德完整。”詩歌創(chuàng)作也不例外。 隨著寫詩的長度和寬度被展開,愛詩如命的湯養(yǎng)宗不再看重發(fā)表。在他看來,詩歌發(fā)表多,并不一定是好事,因為人的精力有限,為應付發(fā)表而寫,一不小心就會錯過文字里需要緊緊看住的東西。 “你對自己的作品放心嗎?我不止一次這樣捫心自問。”湯養(yǎng)宗說,他希望能把想寫的作品寫出來,寫出心目中的詩歌面貌,寫出詩歌理想。 事實上,在獲獎詩集《去人間》出版之前,他有十來年沒出過詩集了,所以在挑選具體的篇目時相對充裕。新世紀后,他的詩歌在敘述上有了一個更開闊的變化,尤其是近三五年間最滿意的作品都已收入。 得益于平時嚴謹?shù)膶懽鲬B(tài)度,湯養(yǎng)宗的作品質(zhì)量上相對整齊,加上他對詩歌的多維性以及斑駁又較真的文字,這部詩集中的《一個人大擺宴席》《光陰謠》《父親與草》《平安夜》《立字為據(jù)》等許多篇目,得到很多讀者的認可與喜歡。 說到為何給獲獎詩集《去人間》起這樣一個詩意的名字,湯養(yǎng)宗說,當初,出版社方面詢問詩集名字,他列了三個,“去人間”放在第一個,結果對方一眼就看上了。 “為什么我們在人間又要‘去人間’?這是因為,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還有一些‘不是’,有亟待改變的東西,所以才感到需要重新再來或‘再去一遍。’”湯養(yǎng)宗說。 對詩從迷戀到信仰與依靠 從發(fā)表第一首小詩至今,湯養(yǎng)宗已堅持詩歌創(chuàng)作30多年。其間,他從未放棄對詩學的思考,理論上也頗有建樹。 “詩歌于我而言,在相當長的時間里是越埋越深的迷戀,后來則是信仰與依靠。在迷戀詩歌的無數(shù)歲月中,我相信有深厚的單一層面上對語言的崇拜,后來才進入對信仰與道的追求,進而成為一種人生態(tài)度。”湯養(yǎng)宗說。 詩是時代的聲音。湯養(yǎng)宗感嘆,今天,一個人可以依靠詩歌寫作來表達與校正自己的生命軌跡,是一件多么值得慶幸的事?。?ldquo;這種慶幸在自己的寫作實踐里,如果越靠近事物的真相,生命的目的性便越清晰,維護生活的精神圍墻也便越牢固可靠。沒有哪個值不值或要不要的問題,只有一個人更好的安放精神與肉身生活的方式。” 在碎片化、快捷化閱讀盛行的當下,詩歌雖曾一度沉寂,但從未遠離——就現(xiàn)實中存在的詩歌邊緣化的說法,湯養(yǎng)宗給出了自己的見解。 “中國歷史上,只有唐代把詩歌作為科舉應試項目,迫使詩歌成為文化生活的中心內(nèi)容。其余歷朝歷代,詩歌行為與人們的世俗生活一直是有距離的。邊緣化是個相對概念,詩歌文本上的高蹈性與精致度,自身不可能像其他文體那樣被廣泛接受。”湯養(yǎng)宗說,“但你只要想一想,人類敘述的疲憊與老相,一直是由詩歌在帶領著來揭破與突破的;人類的精神困惑,常常給詩歌一語道破,當詩歌的精美性成為全人類心靈共同的精神符號,你就會發(fā)現(xiàn),詩歌的這種少與寡是何等的重要!” 在湯養(yǎng)宗看來,“你看或不看,詩歌都在那里,它一直與你的精神境界秘密相維系,并看管著你的心靈生活”。他說,詩歌能使人在緊要關頭猶如神啟,或被當頭棒喝。“古往今來,詩歌一直是生活中一條無比重要的時空通道。” | 
湯養(yǎng)宗 臺海網(wǎng)8月13日訊 據(jù)福州晚報報道,11日,第七屆魯迅文學獎在京揭曉,共有7個獎項34篇(部)作品獲得了這項殊榮。福建詩人湯養(yǎng)宗的詩集 《去人間》 獲得詩歌獎,這也是魯迅文學獎1997年設立以來,福建詩人獲得的第一個獎項。 魯迅文學獎與老舍文學獎、茅盾文學獎和曹禺戲劇文學獎并稱中國四大文學獎,主要鼓勵中篇小說、短篇小說、報告文學、詩歌、散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