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網12月25日訊 據福建日報報道 兩岸冰封大門在1987年開啟后,由于臺灣單方面的人為阻隔,很長一段時間內,兩岸鄉(xiāng)親彼此回家的路,仍需經歷一段本不需要的曲線,往香港或日本繞行。直至2001年,福建沿海地區(qū)與金馬地區(qū)直接往來航線(即兩岸“小三通”)正式開通,臺灣居民來往大陸的路程大大縮短、便捷性大大提高,兩岸交流往來進入新時期。
作為“小三通”開通的見證者之一,全國政協委員、福建省臺辦原副主任陳玲回憶這段往事時表示,過程雖然很累很苦,但結果很甜很欣慰,“我自己最大的感觸是,這段歷史可以濃縮為八個字:合則兩利、通則雙贏”。
只待東風
連江黃岐半島與馬祖在馬祖澳互相守望,素有“里山”和“外山”之稱,兩地鄉(xiāng)親同根同祖,自古以來關系密切。“長久以來同在一片漁場捕撈作業(yè),頭不碰腳還碰呢,兩地鄉(xiāng)親一直都有漁船靠幫交換漁貨、生活用品的傳統。”陳玲介紹,晉江圍頭和廈門大嶝島等地,與金門也有易貨、聯姻等傳統。
1979年元旦,全國人大常委會發(fā)表《告臺灣同胞書》,呼吁兩岸應盡快實現通郵、通航,“發(fā)展貿易,互通有無,進行經濟交流”。陳玲說,這是大陸第一次提出兩岸直接“三通”的主張。但由于臺灣當局僵硬的大陸政策,一直無法實現。1992年,福建提出了“兩門對開、兩馬先行”的建議。在這個構想的推動下,兩年后,金門、馬祖方面提出“金馬與大陸‘小三通’說帖”。“兩岸‘小三通’最早是由福建有關方面提出來的,是為后來兩岸全面直接‘三通’進行的探索。”
陳玲表示,為了推動實現兩岸直接往來,福建有關方面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斥資進行基礎設施建設,打造較完善的??湛诎逗完懧方煌ňW絡;福州、廈門兩地準備臺胞落地辦證設施,為臺胞通關入境提供便利;2000年,在福建省人大常委會已頒布的200多部地方性法規(guī)中,50多部有涉臺內容,9部屬專項涉臺法規(guī)……
“可以說,福建沿海地區(qū)與金門、馬祖地區(qū)直接往來,當時已經具備了實施條件,只待東風。”
先行先試
2001年1月2日,時任福建省臺辦副主任的陳玲,一大早就來到馬尾區(qū)港務大樓,目不轉睛盯著江面。
“馬祖的‘臺馬輪’搭載進香團507人,11點30分抵達馬尾客運碼頭;金門的‘太武號’和‘浯江號’搭載180名金門民眾,11點45分靠泊廈門和平碼頭。馬祖鄉(xiāng)親早到了15分鐘,也剛剛好對上了‘兩馬先行’……”一連串準確的數字,10多年前的一幕幕仍記憶猶新,陳玲仿佛又回到了那個難忘的時刻。
“最早雙方協商確定的方式是:民間對民間、公司對公司、行業(yè)對行業(yè)。像類似使用何種頻段和呼號、如何提前通知備案等技術性問題,協商非常順利。但涉及兩岸敏感問題,就頗費周章。”
陳玲回憶說,臺灣方面某些別有用心的人曾提出船舶進出港口應按國際慣例掛對方旗。涉及主權事務,福建方面自然堅決回擊,表示這是家務事,不容回旋,必須按照一個中國的原則進行協商。后來,雙方討論了多種方案,最終確定掛公司旗。方案上報有關部門并獲同意。
隨后出現船舶進出港簽注問題。“福建有關方面提出另紙簽注的做法,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梢哉f,這是福建在兩岸海上直接往來中首創(chuàng)的亮點。”陳玲說。
陳玲說:“回想到兩岸鄉(xiāng)親在碼頭上抱頭痛哭、歡喜重逢的畫面,看到兩岸開啟交流30年間,兩岸‘小三通’一步一個腳印探索前行的發(fā)展歷程,我為曾參與其中,并貢獻微薄之力,感到欣慰和自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