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一些人被虛擬貨幣交易炒作的“高回報率”吸引,投身其中。然而,虛擬貨幣并非法定貨幣,其交易活動潛藏著巨大的法律風險和經(jīng)濟損失風險。日前,晉江市人民法院介紹該院審結的一起虛擬貨幣投資糾紛案件。李某稱自己委托蔡某購買49萬元的虛擬幣,后來連收回本金都成了難題。李某將蔡某起訴至法院,要求判決蔡某退還本金,卻被法院駁回。
法官提醒,虛擬貨幣交易不受法律保護,相關民事法律行為均屬無效,一旦發(fā)生糾紛,損失需自行承擔。
案情概述
49萬元投資虛擬幣 一方要退款一方稱已交付
李某(原告)將蔡某(被告)訴至晉江市人民法院,請求法院判令蔡某退還49萬元投資款。李某稱,2021年,其經(jīng)朋友介紹認識了蔡某,后通過銀行轉賬將49萬元款項轉入蔡某的賬戶,用于購買虛擬貨幣。但半年時間過去了,他沒有收到蔡某承諾的任何投資利息,連本金收回都成了難題。其多次要求蔡某退還49萬元投資款,但對方始終以各種理由拖延。
被告蔡某辯稱,雙方系委托關系,且案涉款項為投資款,已實際支出,盈虧應由李某自負。蔡某稱,他與李某是在杜某的工作室經(jīng)人介紹認識的。當時李某想在虛擬貨幣平臺開戶購買49萬元的虛擬幣,因杜某手中沒有足夠虛擬幣可轉讓,才委托他幫忙操作。其收到款項后,在2021年3月23日至4月4日期間,合計向李某相關賬戶轉入7萬個虛擬幣。他已將李某的投資款實際用于購買虛擬幣并完成交付,雙方之間的委托合同已履行完畢,投資盈虧應由李某自行承擔。
法院判決
虛擬幣交易不受法律保護 駁回原告請求
晉江市人民法院經(jīng)審理認為,本案中,李某出資49萬元用于購買虛擬貨幣,該行為屬于投資虛擬貨幣的范疇。盡管公民投資和交易虛擬貨幣看似是個人自由行為,但根據(jù)中國人民銀行等十部門發(fā)布的《關于進一步防范和處置虛擬貨幣交易炒作風險的通知》等規(guī)定,此類民事法律行為無效,不受法律保護。同時,蔡某已按照李某的委托,將相應虛擬貨幣交付給李某指定委托管理的杜某,完成了委托事項。
綜上,晉江市人民法院依法駁回了李某要求蔡某退還49萬元投資款的訴訟請求。此判決已生效。
法官說法
虛擬幣交易有風險 造成損失自行承擔
法官介紹,虛擬貨幣交易存在極大的法律風險和經(jīng)濟風險。根據(jù)相關規(guī)定,虛擬貨幣并非法定貨幣,其本質(zhì)上是一種特定的虛擬商品,不具備真實的價值支撐,價格波動劇烈,容易被投機者操控,投資風險極高,應警惕“高回報率”陷阱,切勿被眼前的利益誘惑。
法官提醒,虛擬貨幣不具有與法定貨幣等同的法律地位;虛擬貨幣交易不受法律保護。無論是通過個人之間委托購買,還是通過所謂的“交易平臺”進行交易,相關民事法律行為均屬無效。一旦發(fā)生糾紛,投資者要求返還投資款、賠償損失等訴求,難以得到法院的支持,由此造成的損失需自行承擔。
■法條鏈接
《關于進一步防范和處置虛擬貨幣交易炒作風險的通知》第一條
(一)虛擬貨幣不具有與法定貨幣等同的法律地位。比特幣、以太幣、泰達幣等虛擬貨幣具有非貨幣當局發(fā)行、使用加密技術及分布式賬戶或類似技術、以數(shù)字化形式存在等主要特點,不具有法償性,不應且不能作為貨幣在市場上流通使用。
(四)參與虛擬貨幣投資交易活動存在法律風險。任何法人、非法人組織和自然人投資虛擬貨幣及相關衍生品,違背公序良俗的,相關民事法律行為無效,由此引發(fā)的損失由其自行承擔;涉嫌破壞金融秩序、危害金融安全的,由相關部門依法查處。
來源:東南早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