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三伏天正式拉開帷幕。今年7月20日起入伏,8月18日出伏,全程僅30天,打破了近10年40天“長三伏”的“壟斷”,成為2015年以來最短的三伏天。
“三伏天”是小暑至處暑之間氣溫最高、濕度最大、悶熱感最突出的時段,因“伏”有“藏陰氣于熾熱之中”的寓意而得名,既描述了盛夏的氣候特征,也暗含對防暑養(yǎng)生的警示。傳統(tǒng)上,三伏天由初伏(頭伏)、中伏、末伏三部分組成,其中初伏和末伏固定為10天,中伏則因年份不同為10天或20天,因此總時長分為30天(短三伏)或40天(長三伏)。盡管今年伏天較“長三伏”縮短了10天,但高溫悶熱的體感未必弱于往年,大家要注意防暑降溫,進(jìn)出空調(diào)房及時增減衣物。
來源:泉州晚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