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網5月31日訊(導報記者 康澤輝 錢玲玲 曾藝軒 文/圖 部分圖片由采訪對象提供)明天是“六一”國際兒童節(jié)。當“六一”的陽光灑滿鷺島,這座城市里,少年兒童們正以蓬勃之姿,在新時代的畫卷上繪就屬于自己的絢麗篇章,用夢想之光照亮前行的道路。
科技領域里,他們是無畏的探索者,用靈動的思維和不懈的努力,解鎖科技新視界的神秘密碼。
文化傳承中,他們是堅定的守護者,以清脆童聲講述古老故事,更把廈門少年的風采綻放到國際舞臺。
公益之路上,他們是溫暖的傳遞者,用小小的身軀扛起大大的責任,讓溫暖在鷺島大地廣泛流淌。
新時代的浪潮奔涌向前,為少年兒童們搭建起廣闊的舞臺。愿孩子們保持熱愛,懷揣夢想,勇敢無畏地向前奔跑,在希望的土地上發(fā)光發(fā)熱,書寫屬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小小講古仙
愛講嘉庚故事
鄭好(集美區(qū)曾營小學五年級)

在集美學村紅磚厝間,常能聽到一陣清脆悅耳、韻味十足的講古聲。循聲望去,一位笑眼彎彎的小姑娘正繪聲繪色地講述著閩南故事,她便是集美區(qū)曾營小學五年(1)班的鄭好,同學們口中的“小小講古仙”。
她借講古和答嘴鼓,立志做一名非遺傳承人,更把嘉庚精神融入血脈,用稚嫩卻堅定的聲音,成為嘉庚精神踐行者和傳播者。
講古聲聲
鄉(xiāng)音里的文化傳承
“1950年,嘉庚先生定居集美……穿的衫褲及用的家私也是舊的,衫褲破了就補,補了以后就繼續(xù)穿,一頂蚊帳是一補再補……”在去年廈門市“三八”婦女節(jié)主題活動中,鄭好聲情并茂地演繹講古《陳嘉庚的用錢原則》,那稚嫩卻充滿力量的聲音,將陳嘉庚先生勤儉節(jié)約、傾資興學的故事娓娓道來,臺下不少觀眾紅了眼眶。
鄭好出生在閩南家庭,從小就在閩南語的氛圍中耳濡目染。閩南的童謠、故事,如同種子一般,在她心中生根發(fā)芽。隨著年齡增長,她漸漸迷上了講古、答嘴鼓這些閩南曲藝形式。
課余時間,她常常守在電視機前,收看電視里的講古節(jié)目,還前往劇場觀看專業(yè)演出,積極參加答嘴鼓夏令營。為了提升水平,她還四處拜師。
在校內,她是同學們眼中的“小小講古仙”,常常利用課余時間,給大家講述民族英雄鄭成功、愛國華僑陳嘉庚的故事。在校外,她的足跡遍布少兒圖書館、陳嘉庚紀念館、廈門衛(wèi)視演播廳……
近三年來,鄭好累計開展講古、答嘴鼓展演近20場,5次登上電視熒幕,讓“古早味”的鄉(xiāng)音成為連接過去與現(xiàn)在的文化紐帶。
追尋足跡
誠毅精神的踐行者
作為一名嘉庚學子,鄭好將“誠毅”二字融入日常行動。她是陳嘉庚紀念館的“誠毅少年”志愿者講解員,暑假幾乎每天都會到紀念館進行志愿講解。如今累計宣講48場,志愿服務時長超25小時。
她追尋嘉庚足跡,沿著嘉庚先生1940年回國慰勞的足跡,先后走訪安溪文廟、大田第二集美學村舊址以及長汀廈門大學舊址,感受嘉庚先生愛國愛鄉(xiāng)的赤子之心。
為了講好嘉庚故事,她還精心準備自制的PPT,在曾營小學、集美小學以及集美少兒圖書館等地,7次開展《華僑旗幟 民族光輝》主題宣講,帶領聽眾走進嘉庚先生的傳奇人生。她常說:“嘉庚先生還活著,活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中。”
從古榕樹下的講古聲,到重走嘉庚路的足跡,鄭好用熱愛傳承閩南文化,讓閩南的風里,飄蕩著誠毅的回響。
“10后”紅馬甲
追隨母親腳步獻愛心
馮梓妍(翔安區(qū)第二實驗小學六年級)

見到馮梓妍時,身穿紅色小馬甲的她正在學校圖書館里整理借閱的書籍,一絲不茍的模樣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發(fā)起“紅領巾暖夕陽”行動
馮梓妍是翔安區(qū)第二實驗小學六年級學生,年齡尚小的她卻有著豐富的“愛心志愿服務”經歷。
從2021年開始,她便參加了如撿垃圾愛護環(huán)境、翔安區(qū)主題文藝晚會志愿服務、社區(qū)紅色繪讀志愿服務等大大小小的愛心志愿活動,還捐出自己的壓歲錢支援紅十字會,并與同學發(fā)起“紅領巾暖夕陽”行動,帶領10余名小伙伴為翔安蓮塘老人之家送去生活物資。
當志愿者,見到更大的世界
馮梓妍告訴導報記者,“志愿服務”的愛心種子之所以會在她的心中深深種下,緣于母親的影響。馮梓妍的母親也是一名有著多年志愿服務經歷的愛心志愿者,還加入了翔安區(qū)的義務交警隊,負責護學崗相關工作,在上下學時段守護校園周邊交通秩序。
母親作為愛心志愿者的種種舉動,都被馮梓妍看在眼里、記在心里,也讓她萌生出投身志愿服務的想法,而這也得到了母親的鼓勵和支持。馮梓妍表示:“每逢節(jié)假日,我總會拉著媽媽,讓她帶我一起參加志愿服務,我也會和她交流奉獻愛心的心得和體會。我覺得,當志愿者是一件快樂、有意義的事情,它讓我見到更大的世界。”
為了平衡志愿服務、學習生活之間的關系,馮梓妍還創(chuàng)立了“時間管理四象限”,將每日要做的事項分為四個模塊,合理規(guī)劃時間精力。這些年來,她不僅未因志愿服務耽誤學習,還成為全面發(fā)展的“多面手”,在創(chuàng)客比賽、書法比賽中斬獲佳績。在馮梓妍的影響下,不少同學也都一起加入了志愿者服務的隊伍中。
涂鴉小畫家
畫作“闖”進盧浮宮、大阪世博會
鄭墨非(廈門實驗小學五年級)

今年8月,廈門實驗小學五年(5)班的鄭墨非將遠赴日本。他的畫作《幻界·生命織光》,將在大阪世博會官方場館生命之光·數(shù)字AI青少年藝術展上展出。
這幅作品的主體是位頭戴“圣誕帽”的男人,南瓜、云朵、衣服、熱氣球,甚至還有上海東方明珠塔,都被他巧妙地聯(lián)想成建筑,加上窗戶和門,仿佛里面真的住著人。
而此前,他的另一幅作品《風箏》已在法國盧浮宮展出,讓世界看到了這位涂鴉少年的才華。
他的畫作在盧浮宮展出
當?shù)弥髌贰讹L箏》入選2024畢加索國際青少年藝術作品展,并將在法國盧浮宮展出時,鄭墨非難掩心中的喜悅。
在《風箏》的畫面里,一人悠然放飛風箏,五彩斑斕的山脈在風箏的映襯下如夢如幻。在鄭墨非充滿奇幻色彩的世界中,每一座山脈都宛如一個獨立的故事,每一片建筑群都是一個神秘的王國。眾多故事相互交織,構建出一個仿佛永不停歇運轉的“小世界”。
創(chuàng)作這幅作品時,鄭墨非大膽突破以往黑白畫的局限,盡情探索色彩的魅力。正是這種對色彩的大膽探索與創(chuàng)新運用,讓他的作品在眾多參賽作品中脫穎而出,贏得了在盧浮宮展出的寶貴機會。
用畫筆勾勒奇幻王國
鄭墨非3歲時就開始畫畫。那時的他,喜歡在地板和墻上到處亂畫。小小的他常常站在大大的黑板貼前,一畫就是很久很久,經常忘了時間。
他的父親是一名在學校教藝術設計的老師。鄭老師深知藝術創(chuàng)作需要自由的空間和獨立的思考,因此,他和家人始終秉持著不干預的原則,讓鄭墨非在藝術的海洋中盡情釋放自己的創(chuàng)造力。
一年級時,鄭墨非看到了畢加索的畫畫視頻,被畢加索獨特的藝術風格和大膽的創(chuàng)意深深吸引。他又驚艷于梵高的畫作《星空》《教堂》《咖啡館》等。梵高畫中那斷斷續(xù)續(xù)卻又充滿生命力的線條,以及眾多顏色交織在一起的獨特感覺,讓他十分著迷。
三年級時,涂鴉藝術家Mr Doodle的作品走進了他的視野。Mr Doodle把整棟房子都涂滿畫作的獨特風格,讓鄭墨非更是瘋狂迷戀。從那以后,他利用中午在家休息的時間,在盒子上、瓶子上、衣服上和墻上盡情涂鴉。家里的客廳和書房墻壁漸漸被他的涂鴉填滿,每一處都充滿了他的奇思妙想和藝術創(chuàng)意,仿佛是一個屬于他自己的奇幻藝術王國。
把最喜歡的事情做好
為了記錄鄭墨非的成長,鄭老師把他畫畫的過程用視頻的方式發(fā)布在社交平臺上。沒想到,這些涂鴉墻體的視頻獲得了許許多多熱愛畫畫的網友的喜愛,幾十家媒體也爭相報道轉載,鄭墨非的畫作還刊登在《海峽導報》上。
中央電視臺一套節(jié)目《詩畫中國》節(jié)目組向他發(fā)出邀請,邀請他參加節(jié)目錄制。節(jié)目現(xiàn)場,鄭墨非作為“黃山情”板塊的嘉賓之一,接受了主持人的采訪,并詳細講解了自己為節(jié)目創(chuàng)作的黃山涂鴉畫作的想法。
在那幅畫作中,他將黃山的迎客松比擬成了“笑臉”,山中交錯的云海成了向上生長的藤蔓,各種元素巧妙地融入畫中,仿佛賦予了黃山新的生命力。
如今,這個年僅11歲的小少年,已經將自己的作品,開始嘗試印在了各種物品上,也收獲了一眾擁躉。對于畫畫這件事,鄭墨非也有自己的理解。他說:“我相信只要堅持我自己的熱愛,努力并持之以恒,不斷學習,就能把我最喜歡的事情做好。”
發(fā)明小達人
制作防霧防疫護目鏡
洪宸睿(翔安區(qū)內厝中心小學六年級)

在洪宸睿家的書架上,整齊擺放著各種科學類書籍。對科技懷揣熱愛的他,總愛坐在書架旁的沙發(fā)上,閱讀書里那些關于新材料研發(fā)、太空世界構想、智能算法揭秘的故事,書中的內容也一點點引燃這位六年級小學生心中“建設科技強國”的宏大夢想。
喜歡《最強大腦》等節(jié)目
洪宸睿媽媽告訴導報記者,孩子從小就喜歡玩魔方、拼圖、樂高等智力玩具和益智游戲,尤其鐘情于挑戰(zhàn)難度高的玩法,越是復雜燒腦的游戲和玩具,他越能沉浸其中,玩得不亦樂乎。洪宸睿還喜歡看《最強大腦》《我愛發(fā)明》等科技類的節(jié)目,更拿著小本子將節(jié)目中的科學知識一一記錄。
憑借著對科技創(chuàng)新的熱愛,以及鉆研科學世界的熾熱勁頭,在二年級暑假期間,洪宸睿自學了3D建?;A知識和基礎編程建模,并加入了翔安區(qū)內厝中心小學的3D創(chuàng)客社團,進一步學習相關知識。洪宸睿表示:“那時正值疫情期間,做核酸檢測時,我發(fā)現(xiàn)有些醫(yī)護人員的眼鏡會出現(xiàn)起霧的情況。于是,我利用所學的3D知識,發(fā)明制作出一款配有防霧涂層的防疫護目鏡,希望能夠解決這一問題。”作為洪宸睿的第一項小發(fā)明,這款護目鏡不僅承載了他的創(chuàng)新初嘗試,還榮獲了廈門市中小學生信息素養(yǎng)提升實踐活動小學組3D創(chuàng)意設計三等獎,成為他科技探索征程中閃耀的起點。
發(fā)明智能書包、醫(yī)藥箱
之后,洪宸睿還不斷進行編程建模的學習與創(chuàng)造實踐,成功發(fā)明了智能書包、智能醫(yī)藥箱等作品,還榮獲了多個全國性的獎項,以及廈門市“新時代好少年”的殊榮。
在“風光獲獎”的背后,洪宸睿也有著不為人知的艱辛付出——學習過程中,他常因技術瓶頸而陷入發(fā)明失敗的困境中,但他沒有輕言放棄,而是積極查閱資料、請教老師,在反復打磨中不斷改進完善,將創(chuàng)意的火花變成成功的作品。如今的洪宸睿,已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科創(chuàng)小達人”。
校園多面手
敲得代碼,扛得攝像機
張樂平(思北小學六年級)

在思北小學的校園里,有這樣一個閃閃發(fā)光的少年——他敲得了代碼,玩轉機器人;扛得起攝像機,記錄大精彩。
他叫張樂平,思北小學六年(2)班的學生。這位“10后”的“科技小子”,正用自己的方式,在成長路上綻放出耀眼的光芒。
用編程解鎖科技新視界
張樂平喜歡機械,勇于探索未知的領域,并有著很強的動手能力。小學三年級,在學校航模隊,他就造出了“魯班鳥”橡筋動力飛機,翱翔于科技嘉年華賽場;更是憑借“紅軍號”智能巡線車、“昆明”號護衛(wèi)艦模型,屢獲省市級獎項。
兩年前,張樂平踏入廈門市青少年宮的青少年機器人集訓班,將對機械的熱愛轉化為指尖流動的代碼。但面對復雜的代碼和機械原理,這個“小菜鳥”一開始頗感壓力。他暗暗努力,一頭扎進編程世界,短短一個學期,就追上了老學員的進度。
2024年,他獲得了參加世界機器人大賽福建省選拔賽的機會。這是他的賽場首秀,然而,因為學習時間太短,加上臨場應變不足,他鎩羽而歸。今年,張樂平帶著自信重返賽場!連續(xù)參加新一屆世界機器人大賽福建省選拔賽和國賽,他一路過關斬將,在國賽“Super AI 超級軌跡賽”中,他的機器人如“星際探險家”般在賽場上靈動穿梭,最終斬獲三等獎。
融媒體舞臺的全能小先鋒
放下鍵盤,扛起攝像機,張樂平秒變融媒體“多面手”。作為紅領巾融媒體核心成員,他是校園新聞的“急先鋒”。從“深海尋寶”到“船舶大腦探秘”,他扛著設備跑遍青少年宮活動現(xiàn)場;從剪輯新質生產力調研紀錄片,到策劃端午龍舟賽短視頻,他一人包攬采訪、拍攝、剪輯全流程。
張樂平采訪過二十大代表蔡月英、筼筜湖市民湖長、金龍客車設計師、海絲法務中心律師……不同領域的榜樣故事,都通過他的鏡頭和文字,傳遞給更多人。“每一次采訪,我都在成長,不僅僅是寫作、實踐能力得到了提升,也看到了榜樣的力量。我也要成為他們那樣的人,為國家為社會多作貢獻!”張樂平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