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兩天,一條短視頻在網(wǎng)絡上火了。視頻中,兩位來泉州旅游的四川籍女子在古城搭乘三輪車趕路,一路上與三輪車大爺?shù)膶υ捈壤寺钟泄#w現(xiàn)了泉州人的熱情與包容,令游客直呼:“這真是獨屬于泉州的浪漫”。

對話詼諧幽默 眾網(wǎng)友被折服
“加油,跑快一點,我們要做跑得最快的大爺!”短視頻中,四川籍女子提到,當天她和同伴游完泉州準備離開時,為了趕飛機,搭上了一位泉州三輪車大爺?shù)能?。二人在乘坐途中不斷為三輪車大爺加油鼓勁,由此與大爺展開了一場詼諧幽默的對話。
一路上,盡管一直被催促,但大爺始終遵守交通規(guī)則,并提醒乘客要注意交通安全。他介紹說,自己從26歲開始騎三輪車,幾十年來載著游客走街串巷,對泉州古城的街巷和歷史人文都了如指掌。當被乘客夸贊車技純熟時,大爺調侃地說:“這是一種意志的較量、一種力量的抗衡、一種技術的考驗……經(jīng)過時間的歷練、歲月的蹉跎,我已經(jīng)成了一個永不生銹的鋼鐵漢。”兩位乘客聽完后,不禁捧腹大笑,紛紛為大爺出口成章的文采所折服。
結尾處,兩位四川籍女子不禁感慨:“大爺完全就是泉州的‘活地圖’,這種三輪車真的是獨屬于泉州人民的浪漫。”
短視頻一發(fā)出,不少網(wǎng)友紛紛為滿腹才華的三輪車大爺點贊,并在評論區(qū)留言,“大爺真是個文化底蘊深厚的人啊”“阿公的文化底蘊跟泉州歷史一樣厚重”“真想去泉州偶遇大爺了”……還有不少本地網(wǎng)友看到后,在評論區(qū)里熱情邀請四川籍女子下次再到泉州游玩。

泉州人很友善 盼再來深度游
昨日上午,記者聯(lián)系上該視頻的主人公郭女士。郭女士說,自己今年25歲,是四川人。上周五,她和高中同學相約泉州,來了場兩天兩夜的“特種兵”式旅游。
當晚10點多,二人到酒店放下行李后,立馬租借了一輛電動車,騎行到古城游玩。一路上,她們到西街吃了四果湯、麻糍、芋頭餅等小吃,在金魚巷、鐘樓等著名景點拍照留念,還到西街后半段的小酒館歇了歇腳。直至凌晨4點多,二人才興盡而返。隔天早上7點多,二人再次前往古城簪花和游玩,并租了輛車往返石獅黃金海岸、祥芝碼頭、惠安月亮灣等著名景點,將一天的行程直接拉滿。
“泉州的景點很好玩,也很好逛,尤其是古城的小街小巷,騎著電動車一路穿梭其間,實在是太舒服、太有意思了!”郭女士說,兩天兩夜的旅程下來,她覺得泉州人很友善,也很健談,特別是那位三輪車大爺,為她的旅程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泉州是個值得深度游的城市,如果有時間,我希望能在這里住上一周,到各個縣(市、區(qū))逛一逛,慢慢感受那份獨屬于泉州的市井文化。”
“我是做視頻剪輯工作的,當時就是想著拍一些素材,后來在返程的飛機上,看到跟大爺?shù)膶υ捄苡腥?,就剪輯發(fā)到了網(wǎng)上,沒想到引起那么大的反響。”提到她拍的視頻在網(wǎng)上火起來時,郭女士說。
騎三輪車載客 不忘推介泉州
昨日下午,在泉州市區(qū)花巷,記者見到了視頻中騎三輪車的大爺,他叫吳恩典,今年67歲,是鯉城區(qū)浮橋人。吳大爺回憶說,當天,他在通淮關岳廟門口,接到了兩名女子,在路上與她們互動對話,沒想到會被傳到網(wǎng)上,引來那么多關注。
其實,類似的互動對話,在吳大爺日常工作中是個常態(tài),只要說到泉州的文化與歷史,吳大爺都能夠信手拈來,侃侃而談。每天,吳大爺騎著三輪車穿梭在泉州的大街小巷,坐他車的游客提出的一些問題,他都能用自己淵博的知識和對泉州文化的了解進行解答。
吳大爺說,在來花巷接受采訪前,他剛載了兩名游客在古城走街串巷,有游客在三朝巷,看到屋頂?shù)?ldquo;燕尾脊”,就詢問他“燕尾脊”的由來,他告訴游客,“燕尾脊”在閩南傳統(tǒng)建筑中文化寓意豐富,象征著家庭的團聚和對故鄉(xiāng)的思念,在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燕子常被用作美好的象征。
“很多游客看到好奇的事物都會發(fā)問,比如路邊的‘石敢當’、街巷名字的由來等等,我都會給他們解答。”吳大爺說,他已經(jīng)記不清為多少游客講解過泉州歷史文化,特別是最近這幾年,泉州的旅游持續(xù)火爆,游客越來越多,很多真心想了解泉州文化的,他都會主動進行介紹。聽完他的講解,游客們常發(fā)出對泉州歷史文化由衷的感嘆,這讓吳大爺很是欣慰,“聽到游客們發(fā)出的贊美聲,這讓我很自豪”。
每天讀書看報 不斷充實自己
在采訪過程中,記者注意到,吳大爺出口成章,無論是泉州的人文事物,還是街巷名稱、歷史人物,甚至是一個景點中的對聯(lián)、一個牌坊,他都很熟悉,都能做出精彩的介紹,可謂不是導游,勝似導游。
那么,這么大的知識儲備,又是怎么來的呢?吳大爺告訴記者,他每天午后就騎著三輪車出來載客,到后半夜才回家?;氐郊抑螅ㄟ^看書、看報紙、看電視和查閱相關的文史資料擴充自己的知識量,他還會找一些老人請教,從老人那里得知更多泉州的歷史。
吳大爺告訴記者,他26歲從部隊復員回到家鄉(xiāng)泉州,就開始騎三輪車載客,至今已經(jīng)41年了,可謂近幾十年來泉州城市變遷的見證者。每天穿街走巷,吳大爺感受到的是泉州日新月異的變化。
“我們的古城區(qū)進行了微改造,保留了城市的原貌,對一些地方進行了保護,讓城市更加干凈美麗。”吳大爺說,而新城區(qū),則是高樓林立,有種現(xiàn)代化都市的感覺,城市鄉(xiāng)村都蓬勃發(fā)展,很多外地游客都對泉州贊不絕口。
在吳大爺看來,泉州面朝大海、背靠群山,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優(yōu)勢,經(jīng)濟蓬勃發(fā)展,未來會更好。“我還會繼續(xù)堅持,把家鄉(xiāng)最好的一面介紹給游客,分享泉州故事,推介泉州文化,為泉州的發(fā)展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融媒體記者 杜婉瓊 傅恒 吳嘉曉 文/圖(除署名外))
來源:泉州晚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