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官話》詞典

法國時間5月6日下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巴黎愛麗舍宮同法國總統(tǒng)馬克龍舉行會談之前,兩國元首夫婦互贈禮品。
互贈的禮物中有兩本書,他們不約而同選擇了學習語言的“鑰匙”——詞典。習近平主席送的,是一本1963年版的《簡明法漢詞典》;馬克龍總統(tǒng)送的,是一本1742年出版的《漢法詞典》。
馬克龍總統(tǒng)介紹,《漢法詞典》的編寫花了38年的時間,參與編寫的還有一位中國人,他來自福建。
這位福建人是誰?為何能參與編寫數(shù)百年前出版的《漢法詞典》?
今天,就給大家介紹一位名不見經(jīng)傳的“小人物”——黃嘉略,揭開一段最早的法國漢學史。“黃嘉略”這個名字相信對于大部分人來說是較為陌生的,但就是這樣一位鮮為人知的人物,在18世紀的法國完成了許多開創(chuàng)性的工作:他是用法文編寫漢語語法的第一人,也是用法文編纂漢語字典的第一人,還是將中國小說譯成法文的第一人……
“小人物”蘊藏“大能量”
1679年,黃嘉略生于福建莆田,從小跟隨來華的法國傳教士學習拉丁文。
1702年,黃嘉略隨法國傳教士抵達歐洲,而后長居法國巴黎。當時的法國流行“中國熱”,自上而下都對中國興趣盎然,法國皇家學術總監(jiān)比尼昂聘請黃嘉略擔任王室中文翻譯,兼管皇家圖書館中文書籍的整理編目工作。
從1711年開始,黃嘉略遵從比尼昂的指示,開始編寫《漢語字典》和《漢語語法》。如今的法國巴黎國立圖書館東方部,還收藏著黃嘉略所編寫但最終未能完成的《漢語字典》手稿,這部字典開創(chuàng)性地把部首檢字法引入法國,解決了法國人無法按照漢字讀音檢索的困難。
在編寫字典的同期,《漢語語法》一書亦在兩位法國學者弗雷萊和傅爾蒙的協(xié)助下緊密編著,二人后來均成為早期法國漢學的開創(chuàng)者。
《中國官話》詞典的前世今生
1716年,黃嘉略英年早逝,只留下一批未完成的手稿和中文書籍。法國皇室對黃嘉略遺下的文稿很重視,比尼昂專門寫了一封文書交代黃嘉略的遺物安排,當中不少手稿最終由傅爾蒙接手。
得益于黃嘉略對中文語法、中國文化的深入解讀,在黃嘉略去世26年后的1742年,《中國官話》終于在法國巴黎面世。
這部耗時30多年的漢語拉丁語詞典,比世界上第一部漢英、英漢雙語詞典《華英字典》還早了70多年,為歐洲了解中國打開了一扇窗戶,也成為了中法之間交流的一段佳話。
啟蒙思想家孟德斯鳩的摯友
在繁重的工作之余,黃嘉略還經(jīng)常接待法國學者們的來訪,其中最有名的,當屬啟蒙思想家孟德斯鳩。
孟德斯鳩比黃嘉略年輕10歲,孟德斯鳩在不到三個月的時間里一共拜訪了黃嘉略七次,結下了深厚的友誼。黃嘉略為孟德斯鳩介紹了中國古代信仰,分析了中國人的性格,介紹了中國的司法和科舉制度。
后來,孟德斯鳩將他與黃嘉略的談話內容整理為三次記錄,裝訂成冊,冠名為《關于中國問題與黃先生的對話》。其著作《波斯人信札》中至少有五處直接取材于他們的談話,《論法的精神》中有六處直接引用了他們的談話內容,足以見黃嘉略這位中法文化交流先驅對孟德斯鳩影響之深遠。
穿越百年時光,越過山和大海,這些泛黃的紙張、雋永的墨跡,無聲流淌著文明星河的賡續(xù)。在世界文明百花園中,中法兩國建交60周年的友誼之花,盛開在這個初夏。
來源:福建發(fā)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