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福州7月18日電題:閩西山鄉(xiāng):新“山觀”折射時代巨變
新華社記者鄒聲文、吳劍鋒
在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福建,百姓“爭田不爭山”是常態(tài)。而今,在閩西長汀一個耕地不到4%的貧困山村,卻出現(xiàn)了“爭山不爭田”的稀罕事兒。
山鄉(xiāng)新“山觀”的背后,折射出千百年來未有的時代巨變。
“山上沒資源,守著七分田”
上蕉村藏在武夷山脈南端的崇山峻嶺里。2014年,這個閩西客家山村被定為省級扶貧開發(fā)重點村。
90年前,這里的大山對革命“立”過功。因地處長汀、瑞金中央蘇區(qū)中心區(qū)域,層層疊疊的大山,為蘇區(qū)提供了天然屏障;紅軍主力長征后,游擊隊靠著大山,書寫了20年紅旗不倒的英雄傳奇,直到當?shù)亟夥拧?/p>
山多地少、出行不便、信息閉塞……大山,終成脫貧致富大阻礙。
雖然山上有竹,但千百年來,山里人除了用來燒柴火、打籮筐、編簸箕,不知別的用處。在山里人眼里,全村2萬多畝山場沒啥用處。大家爭的,是少之又少的耕地。為多種一窩莊稼,田埂削得只有巴掌寬了……
“山上沒資源,守著七分田;砍柴換油鹽,養(yǎng)豬等過年……”民歌所唱,是山里人生活的真實寫照。
荒山能變錢 田地無人爭
多年前,在外開中巴車的上蕉人吳水長從乘客口中得知,福建有個地方竹山經營得很好。他來到幾百公里外實地考察,果然大開眼界。
回到村子,他想說服幾位“有頭腦”的村民一起承包竹山、發(fā)家致富,但他們說他腦子“壞”了。
其他村民也都不相信:荒山變成錢?肯定是鬼話!
沒人愿意合伙,他就一個人承包。問竹山承包費多少?山里人都說:沒人要,不用錢……
吳水長堅持付了1.5萬元承包費,又請專人來管護竹山。
有專人打理,竹山越長越旺。冬春挖筍、夏秋伐竹,細水長流、四季不斷,每年收入頗為可觀。
山里人一邊看、一邊算:管護好了,一畝竹山每年收入三百元;村里平均一家100畝,收入能有兩三萬元,遠遠超過種地的收入!
大家猛然醒悟:村里的山真能變成金山銀山!
自此,山里人看山的“眼神”變了。恰逢林權改革、分山到戶,大家都爭著承包竹山,田地倒沒人去爭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