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wǎng)福州4月15日電(記者 巫奕龍)山高林密,路隘苔滑。一排伐木工人肩扛伐下的原木——木桐,披荊斬棘,奮力前行。協(xié)調(diào)步調(diào)的號子,一領眾和,響徹山林,飄向天際:嘿…嘿…嘿…嘿也嗯嘿…嘿哎喲…嘿噻嘿也嗯噻嘿……
在“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的閩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梅花山深處,上杭縣步云鄉(xiāng)梨嶺村的八秩老人林隆游回想起當年的伐木工歲月,依然心潮澎湃。如今,斧鋸之聲,早成絕響,木桐號子卻生生不息,歷久彌新,升華為民俗藝術瑰寶。
早在300多年前,步云一帶客家人就以伐木為業(yè),木桐號子隨之而起。號聲輕重疾徐、高低起伏、節(jié)奏鮮明,傳遞起步、平步、上坡、下坡、過橋、登階、歇肩、停步各種信息,確保步調(diào)一致,同時提振精神。木桐沉重,山路崎嶇,“號子一喊起來,就不怎么累了。”林隆游說。
木桐號子代代流傳,節(jié)奏和韻律日漸豐富,號工抬木桐,成了當?shù)匾坏里L景。林隆游至今記得,1958年10月的一個墟日,40名號工抬起直徑1.6米、長16米的木桐穿過集鎮(zhèn),號聲響遏行云,千人集結(jié)圍觀。
進入上世紀80年代,隨著梅花山自然保護區(qū)的設立,砍伐木頭明令禁止,木桐號子隨之式微。幸運的是,今年65歲的退休鄉(xiāng)村教師、梨嶺村文化協(xié)管員林光芃一直沒有忘記孩提時的美好記憶——木桐號子。
2007年,林光芃作為縣民俗文化工作者,參與步云鄉(xiāng)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普查工作,木桐號子進入他的視野。他找到12名老號工,重現(xiàn)當年扛木桐、唱號子的情景,拍成光碟。久違的號聲重新響起,眾多村民競相觀賞,自此,源自勞動的木桐號子開始作為一種藝術形式走出大山,走上舞臺。
傳承推廣之路異常艱辛。獨具慧眼的林光芃堅信木桐號子的藝術價值,“到處逢人說號子”。他四處請教專家,查找史料,整理挖掘號子的歷史源流;他將老號工組成民間表演團隊,利用一切機會登臺表演。在他的不懈努力下,近年來木桐號子聲譽漸起,名家通力合作、精心創(chuàng)作的歌曲《樹筒號子》應運而生,對木桐號子進行了全新演繹。
去年3月,林光芃意外接到《對話·寓言2047》導演組的電話,受邀赴京參加原生態(tài)藝術項目采樣錄音。他帶著3名老號工走進錄音棚,在眾多競爭者中脫穎而出,一舉中的。
6月,《對話·寓言2047》第二季亮相國家大劇院。在《號子·染》單元,平均年齡75歲的林隆游、林輩香、林永招氣定神閑站立舞臺一角,手握撐桿,吟唱號子,與光怪陸離的現(xiàn)代舞、光電技術形成強烈反差,展現(xiàn)了傳統(tǒng)與科技、現(xiàn)實與虛擬的碰撞,令人警醒,啟人深思。之后他們還赴天津、西安、武漢巡演。
這場演出讓木桐號子一舉成名天下知。然而,林光芃說,《號子·染》中的號子,由于主題表達的需要,側(cè)重展示其單調(diào)、古樸、厚重、神秘的特質(zhì),有如歷史的跫音,但木桐號子的表現(xiàn)力和表現(xiàn)形式遠為豐富,值得深入發(fā)掘探索。
“木桐號子是來自大山深處的天籟之音,傳遞的是一種人與自然的和諧韻律,有如無人指揮的交響樂。”林光芃說,“木桐號子還凝結(jié)著先人的勞動智慧,代表著團結(jié)合作、頑強拼搏、奮發(fā)向上的精神。”
木桐號子的保護傳承,是林光芃當下十分焦慮的問題。當年12名號工組成的表演團隊,如今已有5人去世,剩下的7人也年事已高。他希望在年輕人中普及推廣號子,活化傳承文化遺產(chǎn),他更希望號子走出國門,登上國際舞臺。
除木桐號子,林光芃還成功搶救了另一瀕臨失傳的民間藝術——有5種唱調(diào)的梨嶺山歌,目前他還在發(fā)掘當?shù)鬲毺氐拿袼谆顒?ldquo;求雨”。“我們可以整合木桐號子、梨嶺山歌等豐富的在地民俗文化,形成獨具特色的表演平臺,吸引游客,帶動村民致富,推動鄉(xiāng)村振興。”林光芃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