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海網(wǎng)2月14日訊 據(jù)閩西新聞網(wǎng)報道,連城縣曲溪鄉(xiāng)白石村正月十三、十四、十五三夜晚是傳統(tǒng)的游龍燈慶元宵活動。白石村的祖先自遷至白石四百多年間一直延續(xù)正月十五游龍燈的習俗。
白石村的龍燈不像姑田大龍的甲天下,也有別于傳統(tǒng)活動所展示的花燈。它的制作與組成以及抬龍都具有其獨特的表演藝術和風格,看過白石龍燈的人都刮目相看,贊不絕口。龍燈由三部分組成:龍頭、龍身、龍尾。龍頭是竹扎紙糊而成,再用彩色筆描以龍鱗,畫上眼睛等,象征著青春活力。龍頭的制作照輪流五戶為一個單位,輪到制作龍頭的這一年不僅龍頭的制作、抬龍頭等由他們負責,同時這一年村中的大小事務也由他們牽頭,游龍當天還會宴請全村男女老少,預示全村團結友愛共同進步,是祖先開疆辟地時立下的制度,一直沿用至今。整個龍身由六十四節(jié)花燈組成加上龍頭龍尾共六十六節(jié)象征六六大順,每一節(jié)共有三個花燈象征三羊開泰,龍身的制作由其他的村民分到各家各戶制作,也是竹扎紙糊,然后再上面作畫、題字,把心中對人生的期許、美好的愿望刻畫在這花燈上。

花燈的形狀各異有鯉魚燈、紗燈、六角燈、牡丹燈、八角燈等,還有的甚至做成羅漢或古裝人物的形象,點亮蠟燭,最后將龍頭龍身龍尾一節(jié)扣一節(jié),一條五彩繽紛、琳瑯滿目、活靈活現(xiàn)的龍燈出世,其活潑的顏色,看起來青春活力四射,美麗極了。
游龍前全村在護安橋前有一個祭拜,由龍頭執(zhí)事為首主祭,配以大豬頭、雞、鴨、魚還有元宵水果等祭品。晚上七點整時執(zhí)事將龍頭緩慢抬起,并由村里德高望重的長者(過去叫紳士頭)扶著龍頭板護安橋前將龍頭平平舉起,向外作三個揖,并隨身唱“風調雨順,國泰民安,豐登大熟,天下太平”。其他村民則手拿三炷香呈鞠躬狀, 后依次上香,上香完成后大家一起舉杯喝下自家釀的米酒,即完成整個起龍儀式。此時爆竹聲,樂隊鑼鼓,伴隨騰空而起的五彩繽紛的龍燈,煙花射向夜空,大家各司其職游龍便開始,一節(jié)接著一節(jié)在田間小道游行,村民們歡天喜地,家家門前點松明、放鞭炮迎接,寄托漢族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基是熱鬧。

夜幕時分,點亮蠟燭的龍在鑼鼓聲中從老祖祠出來,到每家每戶門前點頭祝福。頓時,整個白石村開始沸騰了,人們堆燃起松明火,鞭炮聲聲,震耳欲聾,煙花在半空中綻放出五顏六色的光芒,四鄰八村的人們紛紛過來觀看,把村道擠得水泄不通,長龍蜿蜒在海拔1100米,煙努繚繞的村子里,穿梭在錯落有致,竹林茂密的吊腳樓中,村中曲徑相連小道,縱橫交錯,村托出古色古香的“最美古村落”。整個游龍活動過程中,有自己的傳統(tǒng)的獨特風格,不僅踏步向前鏗鏘有力,且走龍時舞姿多變,一會兒急速向前,一會兒又排成一長蛇陣,使整條龍此起彼伏,夜幕下像真龍一樣勇猛向前。
由于白石是一個依山而建的古民居,游龍的過程不是上坡就是下坡,都是一米左右的石板階梯,始終貫穿著舞龍、起龍、掃龍,在半山腰上來回雀躍,遠遠觀望仿佛真龍再現(xiàn),對抬龍燈的考驗不僅要有好的技巧還要有足夠的體力。
白石村村民,他們勤勞淳樸,熱情好客??腿说絹恚依仙俣紵崆榻哟?,一進門主人便送上一碗香噴噴的米酒,以示對客人的歡迎。如今這里不僅是鄉(xiāng)村旅游絕佳的目的地,也是拍照、寫生的創(chuàng)作基地,無處不展現(xiàn)著傳統(tǒng)的客家習俗和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