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腦機穿越》,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年3月。以及尼科萊利斯的腦機交互研究示意圖。
每個人都是自己大腦的雕塑家
尼科萊利斯在醫(yī)學院就讀時發(fā)現,幾個世紀以來,人們都按照大腦區(qū)域論來理解大腦的工作機制。這種理論認為,一旦過了發(fā)育期,除了細胞新陳代謝之外和功能逐漸衰退之外,大腦不會再變化。
在傳統醫(yī)學教科書上,尼科萊利斯所接觸到的信息是,大腦的不同區(qū)域負責不同功能。比如,海馬體承載記憶功能、運動皮層則著控制身體的動作。而經典的神經科學理論也特別指出,大腦不同區(qū)域的特定神經元負責特定任務。這些神經元如果遭到破壞,就會失去相應的能力。如果向大腦輸送感官信號路徑遭到破壞或者發(fā)生故障,大腦相應的控制功能也會隨之永久消失。
“我很幸運,在我大學時代,美國范德堡大學的神經科學家瓊恩·卡斯(JonKaas)開始在靈長類動物身上做了實驗,證明大腦區(qū)域論的謬誤。”尼科萊利斯解釋說,彼時,瓊恩·卡斯的研究成果表明,大腦神經元有接管機制,某一個神經元死亡,其他“同伴”就會接管其功能。如果不幸發(fā)生了脊椎損傷,大腦和身體的信號通道被切斷,人體會自發(fā)開辟一條新的通道,導致大腦的運轉方式發(fā)生改變。尼科萊利斯說:“卡斯的研究證明,神經具有可塑性,就像1906年諾比爾生理學獎獲得者圣地亞哥·瑞蒙·卡加爾(SantiagoRamonyCajal)預言的那樣,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自己大腦的雕塑家。”
事實上,尼科萊利斯的腦機交互研究正是基于這種全新的腦神經理論。曾立志成為一名神經外科醫(yī)生的他,因為對大腦3D地圖萌發(fā)興趣,只身前往美國攻讀博士后,扎進腦機交互的研究領域。上世紀90年代,尼科萊利斯研發(fā)出一種能將神經元組信號轉換成機器指令的裝置,這也是全球第一臺“腦機解碼轉碼器”。
2000年之后,尼科萊利斯的研究進入高潮階段。他分別在小鼠、貓頭鷹和成年獼猴的大腦中植入裝置。實驗相當成功,小鼠靠著意念促使機械杠桿轉動,獲得清水。貓頭鷹則能同時控制兩只機械臂,一只在杜克大學的實驗室,另一只遠在600英里之外的馬薩諸塞州。獼猴不但能通過腦波控制游戲操縱桿,還能“隨心所欲”地移動屏幕上的光標位置。
真正讓尼科萊利斯受到大眾關注的,還要數2008年獼猴控制機器人的實驗。當時,整個研究團隊在獼猴大腦中植入了能同時讀取300個神經元信號的電極,通過網絡信號連接到了遠在日本的機器人的“大腦”中。獼猴開始在跑步機上跑動時,接收到信號的機器人也開始隨之跑動,雙腿運動甚至更快。而當獼猴停下來,腦海中仍有跑步的意念時,機器人還在隨著指令不停跑動。
這個轟動的實驗,被尼科萊利斯帶到了2012年的TED演講臺上。此時,腦機交互的研究已經漸入佳境,尼科萊利斯克服了兩個最重要的障礙。其一,重新創(chuàng)造觸覺。他們發(fā)現,其實大腦可以很快學習處理新型人工信息,從而創(chuàng)造出了可以讓脊椎損傷患者體驗腳踏實地感覺的“人工觸感”。第二,盡管無數次動物實驗證明通過手術在大腦中植入傳感器是安全的,但其引起的倫理問題無法被忽略。尼科萊利斯受到科幻電影的啟發(fā),創(chuàng)造出“腦電波穿感帽”,也就是幾年前被眾人熱議的ECG意念控制頭盔,讓整個研究徹底擺脫了科學理論的限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