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中國共產黨為何成功?
為什么中國共產黨人做到了東歐國家沒有做到的事情?
文章稱,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世界政壇動蕩混亂的過渡期,在整個改革開放進程當中肯定是最為關鍵的。但是在蘇聯(lián)解體的同時,鄧小平和他的繼任者卻收獲了他們在之前那些年所播種的果實。當冷戰(zhàn)結束時,他們已經積累了更多的經驗。西方經濟學家從1991年起向俄羅斯建議的休克療法,與中國長達幾十年漸進的變革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文章稱,中國允許原有的國有結構與相對活躍的私人活動并存。堅持中國共產黨為唯一的領導權威,以及為了補充新鮮血液而受到高度重視的后繼人員工作可能對于這一龐大轉型進程的管理也有益處。
文章認為,此外打開大門的時機和國際環(huán)境也十分理想:自上世紀70年代開始的電腦化賦予全球企業(yè)生產力以意想不到的推動力,集裝箱船的迅猛發(fā)展推動了世界貿易的發(fā)展——這時,隨著逐步開放,中國實際上也把經濟革命實時引入國內。
事實證明,政治時機也非常合適,美國正尋求可以一起抗衡蘇聯(lián)的伙伴——并找到了中國。中國在鄧小平的領導下堅持不懈地致力于加入國際組織:中國不僅是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成員,鄧小平還在有生之年確定了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路線。中國于2001年正式加入該組織。
鄧小平在上世紀70年代就已經認識到,中國的轉型只有借助西方的技術才能成功。他欣然接受西方提供的資金和技術,同時也為這個“世界工廠”提供工人——自那以來人們就常常以此來稱呼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