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股民困惑的“熔斷機制”,他坦承,這個機制的目的是保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防止市場巨幅波動,也廣泛征求了意見。但是,制度推出之后,“客觀上造成了助跌的結果,背離了初衷”。“回頭看是教訓”,“要進一步深化認識”。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是因為我國的股市結構與國外不一樣,要“吸取國外好的做法與成功經驗,但要立足國情”,中國是中小投資者占絕對主估的市場,“完全與世界上不一樣”。未來中國的市場結構也不會變化。
很明顯,他暫時叫停幾項新措施的重大考量是,中國國情、法治準備以及保護投資者利益的真誠理念。股民看到了,這的確是一位不一樣的證監(jiān)會主席:專業(yè)、真誠、直率、幽默。
沒有人否定,注冊制是資本市場改革的重要一環(huán),將提升股市的效率、改變股市供求結構,也會助推穩(wěn)健高效資本市場的形成,但中國資本市場的吊詭在于,當法制配套尚未健全,市場規(guī)范尚還落后時,貿然推出一項在市場成熟背景下的改革措施,反而會因超前效應而使市場發(fā)生扭曲與變異,加劇市場的動蕩。
中國資本市場的特殊性決定了不可能對“舶來品”照搬照抄,“熔斷機制”幾天內的叫停,就是一次深刻的教訓。事實上,證監(jiān)會新任副主席方星海在年初達沃斯論壇上明確表示過:“熔斷機制在西方市場廣泛使用,所以我們曾經以為它在中國也同樣有效。……這不是一個適合中國市場的決策,監(jiān)管者承認這一點。我們應該為監(jiān)管者承認錯誤給予贊賞。”
這恰恰證明了決策者重大反思的開始,而劉士余此次記者會給予了更堅定的回應,既說明了新班子下的中國證監(jiān)會有反思與糾錯精神,更表露了劉士余本人想要“穩(wěn)一穩(wěn)”的持重,為減少市場投機、維護市場穩(wěn)定注入了一記強心劑。記得11年前,劉士余曾在一次講話中提到,金融市場突出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規(guī)范、協(xié)調”八字方針,這可謂是“金融辯證法”在這次記者會表露無疑。
2016年A股市場基本判斷
劉士余記者會時,筆者正在深圳參加資管大會并發(fā)表主旨演講,有800多位證券期貨領域的市場操作者在場。初春的深圳還有一些寒意,但春暖花開之日臨近,就像不少市場操作者滿懷信心要在2016年再創(chuàng)高峰的正能量那樣,市場信心的社會底盤還在,并正在漸漸地回歸理性。
2015年A股市場的跌宕起伏、撲溯迷離超乎所有人的意料,但挫折往往是最好的教材,猶其是去年來自于年輕一代股民與那些不顧生死的“股市敢死隊”來講,這一記打擊足以讓人的市場風險偏好快速上升許多倍,也讓市場的現實估值向中間點逼近,財富效應正在漸漸擠壓本已相當泡沫化的A股市場存量。在深圳,好幾位資深投資者的話“看著股市,我覺得該進去了”,令我更堅定這些想法。
正如股市那句老話:“理性可能遲到,但不會缺席。”一輪優(yōu)勝劣汰后,無論傳統(tǒng)行業(yè)或新興產業(yè),那些銳意改革創(chuàng)新的優(yōu)秀上市公司總是社會理性的中堅力量,也是市場理性的先驅者與領跑者。而這恰恰正百劉士余的理性,他希冀用“建市、修市”的方式,給予市場恢復信心的力量。
中國資本市場的一個重要前提,在于基于信心的價值操作。當市場處于弱勢,投資者信心就需要逐步恢復。但市場仍然在,我們不能再期待會有暴漲、大牛的驚喜,但當社會的風險偏好在修復,政策制訂者也在求穩(wěn)中,系統(tǒng)性的大機遇可能正在來臨。(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zhí)行院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