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年第一個交易日掀起漲停潮后,中藥板塊便隨著大盤一起大跌。Wind數據顯示,截至1月5日下午收盤,中藥指數整體下跌3.67%,79家中藥企業(yè)里僅12家上漲,粵萬年青、香雪制藥、佐力藥業(yè)、佛慈制藥等中藥企業(yè)跌幅超過10%,剛剛宣布將旗下20余種中成藥提價的九芝堂也下跌9.99%。
不過,無論股價是漲?;蛘弑┑?,都無法阻擋中成藥集體漲價的腳步。
大約一個月前,北京同仁堂下發(fā)價格調整通知,將旗下安宮牛黃丸(3g*1丸/盒)的終端銷售價格從780元提至860元,漲價幅度約為10%。新的一年,同仁堂產品將6個品種,共計8個品規(guī)的產品納入到提價范圍,且價格漲幅均大于10%,其中牛黃清胃丸(30g/瓶)從12元漲至19.8元,漲價幅度達到65%,是這次價格漲幅最大的同仁堂產品。
與此同時,九芝堂也向客戶下發(fā)調價通知,將旗下安宮牛黃丸、六味地黃丸、逍遙丸等在內的21個品規(guī)中成藥供貨價或建議零售價上調,調價幅度在6%-30%不等。據了解,價格調整的品規(guī)藥品約占九芝堂2020年OTC藥品業(yè)務收入的三成左右。
2021年12月21日,太極集團也在投資者互動平臺上表示,近期已經對藿香正氣口服液的出廠價進行調整,平均上調幅度為12%。
原材料失控的價格、生產成本的不斷上升、全球性通脹的持續(xù),注定了這只是新一輪中藥漲價潮的開始。
囤貨炒貨,中藥材大規(guī)模漲價
對于價格的調整的原因,1月5日同仁堂相關人士對時代財經表示,主要還是因為原材料漲價。而九芝堂和太極集團在解釋提價原因時,也不約而同地提到了原材料漲價。
事實上,在中藥板塊熱鬧起來之前,中藥材的漲價潮已經默默持續(xù)了一段時間。
根據中藥材統(tǒng)計數據,2022年1月1日,中藥材綜合200指數(200個構成品種)相較于去年同期上漲10.77%,多個中藥材品種市場價格年漲幅超過100%。其中,六味地黃丸的主要原材料熟地黃在國內主要中藥材市場的價格年漲幅都達到300%或以上,是近一年內價格漲幅最高的中藥材之一。
熟地黃的分布區(qū)域比較廣泛,2021年遭遇了暴雨災情突襲的河南省和山西省都是熟地黃的重要產區(qū)。暴雨后,熟地黃的市場價格創(chuàng)下歷史新高,目前熟地黃的市場價格可達60元/公斤,而一年前熟地黃的市場價格僅為13-14元/公斤。六味地黃丸的其他兩種原材料山藥的價格漲幅最高超過150%,丹皮去年的價格漲幅接近100%。
天地云圖中藥大數據公司總經理、中國中藥協會種養(yǎng)殖專委會副秘書長賈海彬對時代財經表示,自然災害確實是導致中藥材價格大規(guī)模上漲的原因之一,除此以外,周期性因素、全球性的通貨膨脹以及資本炒作都是中藥材漲價的重要原因,“更深層次的原因是我們中藥產業(yè)的結構出了大問題”。
賈海彬指出,中藥材從產地生產,到初加工、收購,再到中間貿易商和藥企,至少要經過5-6個環(huán)節(jié),但信息的流通加快了產銷對接,大量的中間商面臨淘汰,轉而選擇囤貨炒貨。而過去囤貨炒貨只是零星的個別行為,但近兩年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加上游資和熱錢泛濫,使得囤貨炒貨成了大規(guī)模的行為。
天地云圖中藥產業(yè)大數據庫顯示,與2019年相比,2020年中藥材的消費量下降約17%,產能下降約5%。賈海彬指出:“疫情抑制了民眾對中藥材的需求,但與此同時生產卻并沒有萎縮,中藥材整體上還是供大于求的。在這種情況下,藥材價格卻出現了暴漲,這是不正常的現象。當泡沫破裂時,生產方和消費者利益都會受損。”
失控的中藥材會成為集采的隱患?
中成藥集采正在如火如荼推進中,中藥材失控的漲價或會成為集采的一大隱患。
在上個月結束的19省中成藥聯盟集中帶量采購中,共有157家企業(yè)的182個產品參與競價,111個產品的擬中選價格平均下降42.77%,最大降幅82.63%。
“在原材料價格暴漲的情況下,進行集采的風險是很大的。如果原材料價格繼續(xù)上漲,中標企業(yè)還能不能保證供貨?”賈海彬說。
央視財經報道指出,中藥材成本的上升讓一些小企業(yè)無力參加中成藥集采,但對于規(guī)模企業(yè)而言,集采卻是一次發(fā)展機會。部分中藥企業(yè)早在集采落地前,就已經加班加點加大產量,希望可以提前搶占市場。為了應對原材料價格上漲,有企業(yè)在去年7月便開始囤貨,以保障中選后生產供應。
在賈海彬看來,要對中藥材價格進行有效調控,最好的辦法還是加快產銷對接,建立追溯體系,讓生產方和需求方對接起來,走訂單農業(yè)路線。
早在2015年工業(yè)和信息化部、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等部門發(fā)布的《中藥材保護和發(fā)展規(guī)劃(2015——2020年)》就指出,要建立覆蓋主要中藥材品種的全過程追溯體系,2019年修訂的《藥品管理法》也要求中藥飲片生產企業(yè)要履行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的相關義務,對中藥飲片生產、銷售實行全過程管理,建立中藥飲片的追溯體系,保證中藥飲片安全、有效和可追溯。
2020年河北省率先在全國率先將中藥飲片納入藥品流通追溯系統(tǒng),并且建成了中藥材追溯平臺,目前已經完成了與22個3萬畝以上的中藥材大縣對接,2375個種植基地入駐平臺,涵蓋了204個品種,基地賦追溯碼數量達到12.24萬個。此外,貴州省、甘肅省等省份也已經開展了中藥材追溯平臺的建設。
不過,由于中藥行業(yè)信息化水平較低,建立溯源體系需要投入更大的精力和資金,中藥材溯源信息采集難等原因,要建成一個全國性的中藥溯源平臺,還需要更多的時間。在那之前,中藥漲價的腳步或許難以停歇。(時代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