賠償額度無法可依
直到今日,王先生作為上述延誤事件的維權代表仍在與南方航空進行拉鋸戰(zhàn)般的交涉。據(jù)王先生轉述,南方航空的客服表示,等乘客全部登記后,地勤人員會給予每位乘客200元的現(xiàn)金賠償外加一個航機模型。
事實上,針對晚點航班,尚無法律規(guī)定賠償數(shù)額。盡管去年交通部發(fā)布的《航班正常管理規(guī)定》,就航班延誤時的主體責任和權益保障進行了規(guī)范,并要求航空公司應公布延誤經(jīng)濟補償方案,但補償?shù)木唧w標準和方案仍由航空公司自行制定,這種非強制性的規(guī)定,等于是讓航空公司“自己管自己”,監(jiān)管效力微乎其微。
早在2008年,北京的劉先生就因“先稱航空管制,后稱機務原因”造成的航班5個小時晚點向南方航空提出索賠,南方航空的答復僅為賠付100元。
由于對此金額不滿,導致劉先生與機場對簿公堂。“一審判決當天,法官就明確和我說,能調解就調解,告航空公司和機場基本沒有告贏的,他也不能開這個判例。”劉先生如是說。
不出意外,一審確如預料中敗訴了。顯而易見,經(jīng)法院審理后,有的乘客獲得的賠償額,還不如航空公司給出的“一口價”。
值得一提的是,有的時候促使乘客拿起法律武器的最后一根稻草恰恰不是錢,而是航空公司的態(tài)度。
“沒有交通補貼事小,飛機甩客耽誤了一天的工作也算了,可航空公司不出面解決問題的態(tài)度讓人不能接受。即便解釋也總是航空管制或天氣原因,反正都不關航空公司的事。”乘客的心聲,或許道出了問題所在。
就在CZ6931航班“甩客”的當天,幾乎同樣的故事,在烏魯木齊地窩堡國際機場上演。
據(jù)悉,當日有一班原定下午5:00左右從南京飛往伊寧的航班,結果被拖到次日早上才抵達伊寧。“他們的情況跟我們一樣,也是延誤后到達中轉站,被告知半小時后起飛,結果下了飛機就被地勤人員‘勒令’必須改簽”。有CZ6931乘客對記者表示。
對此,有合同法律師對記者表示,乘客與航空公司的關系屬于合同關系。如果是因航空公司自身原因,如機務原因、員工失職等造成延誤的,需承擔相應賠償責任。
另外,“根據(jù)今年正式實施《航班正常管理規(guī)定》,出現(xiàn)航空延誤情況,航空公司應當明確告知乘客具體延誤的原因,并提供相應的證據(jù)或可供旅客求證的途徑,否則,應認定航空公司舉證不能并承擔延誤賠償?shù)牟焕蠊?rdquo;律師對記者表示。
上述人士同時表示,即使是天氣原因導致航班不能起飛,航空公司也要對乘客出示相關證據(jù),如果只是在機場廣播告知,是遠遠不夠的。
來源:人民網(wǎng)
網(wǎng)址:http://finance.people.com.cn/n1/2017/0705/c1004-2938352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