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huán)球網科技綜合報道 記者 李文瑤】在國家版權局的推動下,網易云音樂在版權方面終于獲得了轉機。
2月9日,國家版權局正式對外透露,在其推動下,騰訊音樂與網易云音樂就網絡音樂版權合作事宜達成一致,相互授權音樂作品,達到各自獨家音樂作品數量的99%以上,并商定進行音樂版權長期合作,同時積極向其他網絡音樂平臺開放音樂作品授權。

相爭已久的版權問題終于有了結果,而網易云音樂在版權方面的危機也似乎得到了轉機。
版權之爭 混亂“三國殺”
各個音樂平臺在版權方面的爭端存在已久,在獨有歌曲資源上更是互相排斥。
2017年8月,騰訊方面兩次起訴網易云音樂,理由都是網易云音樂未經許可向公眾網絡傳播騰訊音樂獨家版權。
在這兩次訴訟中,涉及音樂包括了騰訊音樂獨家享有的200多首歌曲。受此影響,網易云音樂上的部分歌曲在同一時期被下架,網易云音樂因此遭受巨大打擊,被下架后的歌曲在其APP上字體變灰、無法點擊。
而2017年9月,騰訊音樂宣布與阿里音樂達成音樂版權互相轉授,更是使得網易云音樂的處境更加尷尬。
騰訊和阿里合作后,雙方平臺曲庫打通,曲庫數量在百萬級以上,同時,此次合作涉及的娛樂唱片公司包括環(huán)球、華納、索尼全球、YG娛樂、杰威爾音樂、滾石、華研、相信、寰亞等,幾乎占據了內地音樂三分之二的版權份額。
網易云音樂的危機解除了嗎
根據艾瑞咨詢日前最新發(fā)布的2018中國數字音樂消費研究報告顯示,中國數字音樂付費習慣已經形成,人們習慣通過購買會員或數字專輯進行消費,更注重音樂品質。
報告同時預測,全球數字音樂收入將在2020年達到133億美元。這一數據將遠超同時期的實體音樂收入。
《中國在線音樂用戶行為》報告也顯示,近6成用戶為音樂付過費,超6成用戶愿意為高品質獨家內容買單。
數字音樂市場潛力廣闊,而目前來看,用戶消費習慣已經養(yǎng)成,音樂付費已經成為大勢所趨,而在這之后,各家音樂平臺所爭奪的便是“音樂版權”了。
而在騰訊與阿里達成版權合作之后,網易云音樂進入了“衰退期”。在騰訊和阿里的共同打擊下,網易云音樂上可供用戶選擇的歌曲十分有限,即使在“情懷”、“大數據”的加持下,用戶也在選擇離開轉投其他音樂平臺。
但網易云音樂終于等到了轉機。
此次騰訊音樂與網易云音樂就網絡音樂版權合作事宜達成一致,相互授權音樂作品,達到各自獨家音樂作品數量的99%以上。
有業(yè)內人士認為,對于擁有版權市場90%份額的騰訊音樂來說,用版權造成市場壟斷的行為會受到一定的打擊,而長期以來飽受版權戰(zhàn)爭之苦的網易云音樂來說無疑是巨大的紅利。
更為重要的是,對于整個音樂版權市場而言,版權混戰(zhàn)的情況終于可以降溫了。
但也有業(yè)內人士指出,騰訊音樂核心關鍵曲庫非常容易留在不授權的1%的范圍內 。同時在“互相授權獨代音樂版權”的要求下,可能會出現(xiàn)騰訊音娛開放的獨代版權數量遠遠多于網易云音樂的情況。
網易云音樂的境況,確實不會像2017年那么差了,但想要取代其它音樂App還比較難。目前沒有和網易云音樂達成版權互授的阿里音樂還有BMG、華研等數百萬的版權曲庫,而太合音樂也有摩登天空、京文唱片等版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