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炎黃藝術館迎來建館30周年,它也是新中國美術的開拓人之一黃胄生前的最后一件“作品”。1月1日,“時代·民族·邊疆——建館30周年黃胄藝術精品特展”在炎黃藝術館拉開帷幕,在展出四十余件黃胄藝術精品的同時,重新開放黃胄先生在炎黃藝術館的工作室。
黃胄原名梁淦堂,是20世紀中國畫界開宗立派的畫家。他深入青海、新疆、西藏等地寫生,形成了寫實和傳統(tǒng)用筆用墨相結合的藝術風格。黃胄曾為釣魚臺國賓館、中南海、人民大會堂、北京火車站等場所創(chuàng)作巨幅《歡騰的草原》《叼羊圖》《牧馬圖》等經典作品,還有多幅作品被作為國禮贈送給多個國家。
在展覽現(xiàn)場,黃胄女兒梁纓向記者介紹,本次展覽在一層中廳原有的“黃胄藝術作品陳列展”基礎上,以重新開放的黃胄工作室為連接點,擴充了約300平方米的西廳展出空間,展出跨越半個世紀的主題創(chuàng)作和速寫手稿,是近年來比較少見的全面展示黃胄先生創(chuàng)作、生活面貌的展覽,在新年之際為首都觀眾送上藝術盛宴。
翠綠的葡萄架下,舞蹈奏樂的各族人民,位于一層中廳的《慶豐收》是黃胄先生的經典作品之一。1959年,黃胄為人民大會堂新疆廳創(chuàng)作了巨幅作品《慶豐收》(又名《豐樂圖》,現(xiàn)藏于國家博物館),描繪新疆各族人民圍坐在地毯上慶祝豐收的歡樂場景。1975年,他根據(jù)記憶重新繪制了“慶豐收”這一題材,夫人鄭聞慧、兒子梁敦、女兒梁纓輪番做模特。“畫面中央的姑娘舉起手舞蹈,就是父親以我的手部為原型畫出來的。”梁纓說。
在新開辟的西廳,不少作品是首度展出,如《草原逐戲圖》是黃胄以哈薩克族民俗“姑娘追”為基礎創(chuàng)作的系列作品之一。“姑娘追”是哈薩克族青年男女相互表白愛情的一種別致方式。北京市籌備亞運會期間,市政府曾以另一幅同樣大小的“姊妹篇”《草原逐戲圖》籌募到資金用于建設亞運村。
在西廳展出尺幅最大的一件作品《日夜想念毛主席》,是黃胄以“庫爾班大叔上北京看望毛主席”這一真實感人的故事為背景創(chuàng)作的主題畫。作品完成于1976年毛主席逝世前夕,9月11日,趙樸初先生在得知毛主席逝世的噩耗之后,以飽蘸思念之情的筆墨,在畫作上題寫了詩句《日夜想念毛主席》。
此次展覽的一大亮點,便是將黃胄先生生前的二十余件速寫手稿集中展出。黃胄提倡“生活”“速寫”“創(chuàng)作”三位一體的創(chuàng)作理念,他將石濤“捜盡奇峰打草稿”作為座右銘,希望通過速寫在生活中練基本功,在生活中打草稿。跨越半個世紀的創(chuàng)作生涯中,黃胄先生留下了數(shù)以萬計的速寫,從中獲得大量素材,觀眾可以從中管窺黃胄創(chuàng)作經典畫作的歷程。
除了欣賞黃胄先生的藝術創(chuàng)作,觀眾還可通過新開放的黃胄先生會客廳、寢室感受一代藝術巨匠生前的點滴細節(jié)。作為收藏大家,黃胄收藏了大量古代繪畫、古董文玩等,在原狀陳列的黃胄先生會客廳里,擺放著明代黃花梨圈椅及嘉靖官窯青花龍紋缸等收藏,一件生前未完成的《馴馬者》畫作攤開在畫架上,顯示著黃胄人生最后時刻未了的心愿。展廳里還布置了黃胄生前下半身癱瘓后使用過的沙發(fā)和能推能拉的畫架,更有影像資料還原了藝術家的風采。
此次展覽將長期陳列。元旦假期期間,炎黃藝術館正常開放,嚴格落實常態(tài)化防控措施,實行預約、限流參觀制度。(記者 王廣燕)
(來源:北京晚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