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多家媒體報道,中國社科院研究員,著名翻譯家、戲劇評論家童道明于6月27日逝世,享年82歲。
他同時也是公認的契訶夫研究專家,晚年他的戲劇作品也被搬上舞臺,其“傳承人文精神和悲憫情懷”的特色,在今天的戲劇創(chuàng)作中仍別具一格。

資料圖:童道明。圖片來源:北京日報 李洋 攝
契訶夫研究專家
童道明1937年生于江蘇省江陰縣,1956年赴蘇聯(lián)留學,就讀于莫斯科大學文學系語言文學專業(yè);1959年,童道明的學年論文《論契訶夫戲劇的現(xiàn)實主義象征》受到導師賞識,其學術(shù)興趣也轉(zhuǎn)向戲劇文學。而童道明此后也與契訶夫這個名字聯(lián)系在一起,多年以后他成了中國戲劇界公認的契訶夫研究專家。
1962年,童道明開始發(fā)表作品;1963年,他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工作,曾擔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上世紀70年代末,童道明開始發(fā)表戲劇、文學與電影、電視方面的評論文章,他的戲劇評論《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是非談》、《梅耶荷德的貢獻》等受到戲劇界廣泛關(guān)注。
1995年,他寫了第一篇關(guān)于契訶夫的散文《惜別櫻桃園》;1996年,在契訶夫名劇《海鷗》問世100周年之際,童道明的戲劇處女作《我是海鷗》成形。
多年后,他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被問“契訶夫最打動您的是什么”。童道明說,“是他的悲憫情懷”。

資料圖:童道明。圖片來源:南都網(wǎng) 林沛青 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