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大戲與聽歌劇
文 | 梁文道
既然傳統(tǒng)中國人吃飯的態(tài)度如此閑散,以我為主,不由物役,喜歡吃的時候就在滿桌菜肴當(dāng)中伸出筷子隨意點選,不愛讓餐廳上菜的順序決定我們吃食的速度與節(jié)奏。因此也就很可以理解,為甚么直到今天,還是有那么多人吃不慣西式乃至日本的會席大宴了。
別說大陸客人,就連我一個香港好友,在外國長大讀書,事業(yè)有成,很洋派的他竟也和我抱怨,在陪他那會吃愛吃的老婆去一家日本人主理的三星法國餐廳用膳時,三小時吃下去吃得他幾乎睡著。
正如我上次說過的,許多老派國人之所以不喜繁華冗贅的西式餐點,其中一個理由是嫌其太累。然而,吃飯又怎么吃到生出疲累的感受呢?我那朋友平時和我們幾個弟兄飯局,不也常常一坐就是三小時嗎?
其實西方的fine dining和日本的會席懷石,的確是會讓人疲倦的,尤其近十來二十年興起的那種更加精細(xì)雕琢,分量更少,可道數(shù)更多的那種新潮流。由于每一小盤都像微雕,材料種類繁雜,烹調(diào)技法多樣,往往一道菜會包含好幾種不同的口感和味道,所以我們進(jìn)食的時候必須全神貫注,高度緊張,不把神經(jīng)的敏感度提到最高狀態(tài),就吃不出嘴里那一小口食物的名堂。

日本懷石料理
這就好比欣賞嚴(yán)肅音樂,稍不留神,就會錯過其中細(xì)微到極處的音色變化與句法的轉(zhuǎn)換。然后同樣的情況,同樣的狀態(tài),居然在這一頓飯里還要反覆十多次。就像聽一首十幾個樂章的長篇樂曲一樣,試想,這種吃法又焉能不累?
于是難怪人家去這種「值得專程拜訪」(米芝蓮三星餐廳的定義)的館子時,常常得抖擻精神,恨不得這一天甚么事都不干,最好先沐浴焚香,養(yǎng)神定氣,竟日就是為了對付這一頓飯。這種態(tài)度基本上還真像我們?nèi)ヂ爣?yán)肅的音樂會,把它當(dāng)成一天甚至一周當(dāng)中最要緊的盛事。如果事先睡眠不足,狀態(tài)不好,我們就怕錯過了一粒最不該錯過的音符。

所以我有一些食家朋友吃遍天下之后,漸漸也就厭倦了那種在海外旅行專挑名店美食的游歷方式。因為大家都覺得天地之大不獨在食,人在異地,可走可賞處在所多矣,實在犯不著為了一頓飯勞神,把全天可用的寶貴精力都耗費在今晚那三小時的藝術(shù)表演當(dāng)中。
沒錯,就是藝術(shù)。如今廚師地位有如藝術(shù)家,因為大家都覺得廚藝恰似傳統(tǒng)意義下的藝術(shù)品了,是種讓人愉悅,但卻又不能不嚴(yán)肅對待的事物。享受一餐美食,好比「享受」一場華格納樂劇,并非任何時候都可以隨意去享受的。
相較之下,中菜之博大精深自不待言,我們耗在一餐飯上的時間也不一定會比人家更少,更不能說中國人沒有人家那么能吃懂吃。
可是我們的態(tài)度是不一樣的,我們的吃,就像古早人們欣賞傳統(tǒng)戲曲似的,欣賞是欣賞的,但自在松散、閑適,而且松馳。
見過那種老派戲園子嗎?臺上鑼鼓喧天,臺下人聲鼎沸,觀眾是來看戲的,但是不禁閑聊談笑,一會兒有人路過賣瓜子零嘴,一會兒有人拋擲毛巾把子,完全沒有我們今天在文化中心甚至新光戲院里的那種莊重靜默。

可是臺上精彩的把式一出,迷人的曲闕一至,「坐車」也好,「醉酒」也好,全場觀眾一下子又像回過神來,鼓掌叫好。好比我們吃飯,可能正在議論家國大事,可能正在比賽下流的笑話,但隨時可以在吃下一口菜時發(fā)出滿足的慨嘆,然后贊句:「這豆腐做得真好!」
摘自梁文道【飲食男女】專欄最新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