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郝景芳
8月21日中午,郝景芳憑《北京折疊》獲得了今年的雨果獎中短篇小說獎,和去年獲獎的《三體》一樣,《北京折疊》也是由華裔科幻作家劉宇昆翻譯并推薦到美國的。就在本屆科幻大會上,我們的前線報道團隊微像文化的小伙伴還捕捉到了《三體》系列的英文編輯,據(jù)了解《三體》系列第三部——《死神永生》的英文版即將于九月份在美國面世,國內(nèi)也將同步甚至稍前發(fā)布。

微像文化CEO張譯文與美國出版社Tor出版社的Liz Gorinsky合影,Liz就是《三體》英文版的責編哦,手上拿的就是《三體》第三部《死神永生》,將于九月在美國出版。
就在今天的上海書展,《死神永生》英文版大中華區(qū)首發(fā)的讀者見面會上,鳳凰文化記者魏冰心活捉了劉慈欣,并就郝景芳獲雨果獎這一事件對他進行了簡短的采訪。鳳凰文化特整理實錄于此,與大家分享。
鳳凰文化:從去年劉慈欣的《三體》到今年郝景芳的《北京折疊》,華語寫作在世界科幻文學圈子里強勢崛起,您覺得背后可能的原因是?
劉慈欣:其實近兩年中國科幻輸出到國外有很多原因,從表面來看,就是有一些好的翻譯,比如像劉宇昆把中國的科幻翻譯到國外,而且積極地介紹推廣;另外從一個深層的原因來看,那就是隨著中國的快速發(fā)展,整個中國文化在世界上就更有存在感,這個不光是科幻小說。你比如近兩年像中國的整個文學,在國外的影響就越來越大,比如像莫言獲諾貝爾獎,像曹文軒獲安徒生獎。所以說整個科幻中國的科幻文學受到西方的關注,和整個中國國力的增長,使中國文化更有存在感,這個是有密切關系的。
可能別的主流文學和自己國家的國力關系并不大,很多主流文學的經(jīng)典作品就誕生在一個很貧窮落后的國家,像以前的俄羅斯文學,后來的南美洲魔幻現(xiàn)實主義文學。但科幻文學不一樣,一個國家的科幻文學要想產(chǎn)生世界影響,它的第一個條件就是這個國家是一個世界強國,你一個弱國,科幻文學寫得再好也不會產(chǎn)生世界影響。你看科幻最初是在歐洲誕生,可是隨著歐洲的衰落和美國的崛起,科幻的中心很快就從歐洲轉(zhuǎn)移到美國了。雖然現(xiàn)在科幻文學的中心沒有轉(zhuǎn)移到中國,但是現(xiàn)在中國的科幻文學,它產(chǎn)生世界影響和國力上升是分不開的。

劉慈欣與郝景芳
鳳凰文化:郝景芳說當初她的作品不是特別被接受的時候,您發(fā)郵件給她說“她的作品就像消失了很久的金色夕陽又回來了”,我想知道這個金色夕陽您指的是什么?
劉慈欣:就是郝景芳的作品,她有一種很唯美的感覺,很古典很唯美,又古典又前衛(wèi)。其中有一種美感,一種美學的因素,好像是別的作者的作品中沒有的,當然我說也說不清楚,你只有去看她的作品才能夠知道。
鳳凰文化:那在您看來,您這一代科幻作家,和郝景芳這些80后甚至一些90后更年輕的人的寫作模式,包括對科幻的理解有什么不同嗎?
劉慈欣:現(xiàn)在對科幻的理解更多元化了,有的人是出于對文學出于對文學的追求去寫科幻的,有的人是出于對科學的追求去寫科幻的,有的人則把科幻作為一種反映現(xiàn)實的工具。每種創(chuàng)作理念都可能產(chǎn)生很多好的作品。我們那個時候的理解就比較單一了,像中國的科幻,有一段時期就純粹為了科學普及,后來的話可能也就是以科學想象為基礎的文學作品,不像現(xiàn)在這么多元化。
鳳凰文化:可以詳細的說一說這種多元化,您覺得會有哪些具體的表現(xiàn)?
劉慈欣:科幻小說有很多種,他們的創(chuàng)作風格、理念都不相同,有一部分可能需要從科學最新的發(fā)展中獲取故事資源,其他有一些可能從神話,科幻文學是豐富多彩的,它有各種各樣的寫作方式?,F(xiàn)在國內(nèi)的科幻,基本上一個作者一個風格,現(xiàn)在作者雖說不多,但也有二、三十個,這個很難說得清楚。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像我這種創(chuàng)作科幻的方法,這種創(chuàng)作理念在目前中國的科幻文學中,還是屬于比較另類的、比較邊緣化的,不屬于主流。

劉慈欣在活動上接受記者采訪
鳳凰文化:那您覺得咱們中國現(xiàn)在的科幻圈最缺少的是什么東西?
劉慈欣:中國科幻最缺少的是讀者,就是市場的占有率,這是我們最缺少的,文學上我們不缺少什么東西,但是我們的市場很小。我們也缺少作者,像美國的科幻作家用兩三千人、三四千人,我們國內(nèi)的科幻作家,長期寫作發(fā)表的也就二三十個人,這種作者基數(shù)我們怎么可能持續(xù)不斷的產(chǎn)生出好的作品,所以最缺少的,一是作家、二是讀者。
我們的科幻文學要在世界上獲得承認,首先得在國內(nèi)獲得承認才行,我們首先要面對的是國內(nèi)的讀者,這個讀者數(shù)量是相當龐大的。只有在國內(nèi)獲得讀者的承認,我們的影響力才能夠擴張到國外。但也許有特殊的情況,《北京折疊》有可能在國內(nèi)就不是那么太出名,但是國外還好。但是總體來說,我覺得我們的作者主要還是面向國內(nèi)的讀者。
鳳凰文化:之前《三體》獲雨果獎,我們采訪您的時候,您說科幻小說不可能靠一己之力、它的黃金時代還遠未到來,后來果然是您依然廣為人知,其他的科幻作家還是處于一個比較小眾的范疇。那您覺得,您和郝景芳接連兩次的獲獎,對國內(nèi)科幻文學這種“一邊是火焰,一邊是冰水”的狀況會有改善嗎?
劉慈欣:肯定會有改善的,首先它就能吸引國內(nèi)的媒體、讀者對科幻文學的注意了,近兩年來,媒體和讀者對科幻文學的注意力,確實上升了很多。但是即便如此,我們的科幻文學還是出于一種很低迷的狀態(tài),作者的人數(shù)少、沒有什么有影響力的作品,這種狀況必須得改變,如果不改變的話,獲再多的獎也沒有用?!?/strong>



